“新文荟”系列№10(7篇)徐文秀2019年上半年讲话文章汇编

2023-02-22 22:18:08 170

文章导读

徐文秀2019年上半年讲话文章汇编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19年7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中组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副主任(副局长) 徐文秀的。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徐文秀2019年上半年讲话文章汇编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19年7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中组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副主任(副局长)

徐文秀的文章汇编。推荐理由:

1.知识改变命运。他是江西上饶人,父亲是裁缝,母亲没有工作,家境清贫,但是他通过努力,成为在家乡街面上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他毕业后,相继在县、市、省和中央四级机关工作。据可查资料推断,他在党校有工作经历,

1988年左右调入上饶地委宣传部,1991年左右调入上饶地委办公室,1995年左右调入江西省委组织部,2003年左右调入中央组织部,在这个文字高地干就是14年。为了进一步进行深造,他还在2000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并在2003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他正是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完成了多次华丽转身,与土专家余爱民相似。

2.兴趣成就梦想。他早在1988年时,就写出了颇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

关于如何做好落选者思想政治工作,被多家媒体杂志转载。此后,他就把人生的坐标点定位在了爬格子上,笔耕不辍,乐此不疲,苦中有乐。到2000年,就已经发表论文、论著近百万字。现在,他著有《走向思想丛林》《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点上》《人生边角料》《方步集》《方步谭》《走在学习路上》和《人生正负手》等著作,在《人民日报》《求是》和《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言论文章百余篇。

3.汗水凝聚成功。他勤于学习思考,学识渊博,眼光独到,特别是对习近平同志的领导艺术、语言风格等方面研究较为全面透彻,以文秀署名相继发表了《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习近平的领导风格及特点》等7篇文章,获得广泛关注,产生较大影响。他精于辞章锤炼,理论精深、立意精心、结构精彩、语言精致,说理精细,文章极具学习模仿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如何更好地拟制出彩小标题、撰写精彩言论文章以及有效净化思想灵魂,必将会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导向作用。近年来,他写的关于做人做事做官四十忌”“四十悟等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备受推崇,深受欢迎。

浩养昂扬民气

(2019年2月25日)

近日,又一次到大庆铁人纪念馆参观,不经意间看到一则资料,颇为感慨,思绪万千。

1964年,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写了一个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提到要有三股气,其中,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而且说到,民气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强心。一个国家有了民气,就能傲视和排除各种困难,不屈服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气,指的是民众的精气神,是广大民众所焕发出来和凝聚起来的一种气势和气概,说到底就是民心。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古往今来,民气盛,则凝心聚力、同舟共济;民气旺,则国运昌、国力强,反之则一盘散沙,民弱国衰,分崩离析。汉代晁错《言兵事疏》中说: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管子》一书也说: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1919年,当时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刊登了马星驰一幅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漫画。画的右边有无数爱国群众在吹气,而且都集中吹向左侧的三个人,把那三个人均吹翻在地、四脚朝天,被吹翻的三个人就是五四运动中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惩办的卖国贼。此画用人口吹气来寓民气,表明民气的力量和作用。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中华民族历来重民气、讲民气和聚民气。每当处于重要历史关头,或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或面临重大事件和重大任务时,都会成为民气迅速聚集和喷发的时候,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回想近现代以来,无论是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华振兴;无论是唐山大地震、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还是举办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等,都呈现出民气昂扬高涨的壮丽图景。叶圣陶当年曾感叹:现在各地人民一致起来救国,又悲壮,又热烈,足见民气到底还保存在我们这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丢掉过民气,也没有失掉过民气,昂扬民气一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正因为有了昂扬的民气在,我们的民族才在任何艰难险阻

面前不屈服、不压垮,才上下一心、奋勇前行。

昂扬民气从哪里来、怎么来?它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又不可能像嘴吹气一样出来、喊出来。民气,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理想信念,就是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冲天豪情,就是把一切困难都踩在脚下的钢铁意志和乐观自信,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诚团结。然而,现实中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压力,面对复杂变化的形势和任务,唉声叹气,说泄气话牢骚话的有之;垂头丧气,怕字当头、不敢斗争的有之;信心不足、底气不够,感到困惑迷茫的亦有之,等等。

可鼓不可泄。著名美国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经沿着红军长征路

线对长征做过深度访问,访问后期他曾动情地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会使人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昂扬民气来自于这种精神,也孕育出这种精神。昂扬民气正是靠一以贯之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靠一如既往的自尊、自强和自信,靠一往无前的勇气、斗志和意志才能赢得。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溢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这是一个浩养昂扬民气的大好时代,更是浩养昂扬民气的一种历史必然。

懂得看桅杆

(2019年4月4日)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时,我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体。桅杆意味着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风向标。

真正富有预见和远见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从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和规律。毛泽东同志曾经几次提到过看桅杆的问题。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就曾满怀激情地用诗一样的语言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他还在谈到什么叫领导时说: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前一句讲桅杆预示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后一句讲桅杆强调了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从哪里来?就从懂得看桅杆中来。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桅杆是一种信号,它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将由少量的、个别的东西变成大量的、普遍的东西。看桅杆就是把那些苗头性、倾向性的东西辨别出来,然后分析它的走向和演变,从中认识和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从而看出信心和希望来。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迹象的。如果桅杆是意味着一种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就得提前动手解决它,防患于未然;如果是预示着某种动态和动向,就得提前跟踪、密切注视、及时跟进;如果是昭示着一种大的趋势和大的方向,就得提前布局,尽早尽快地顺应这种潮流。无视、忽视或不懂、不善看桅杆,或将导致机遇的错失,让机遇擦肩而过;或老虎来了还以为是猫,以致灰犀牛都临近甚至闯入了,还浑然不知,结果猝不及防。

从现实来看,不懂或不善于看桅杆现象的人还有不少。有的人只知道一味低头在海岸边上走,眼里压根就不去看桅杆,即便是桅杆然跃出海面了,也熟视无睹,看不到,也看不清。有的人或许看了一眼桅杆甚至也会发出尖叫或惊呼声,但往往看过就看过了,对桅杆效应不去分析,不去研判,没有预案,不知应对,结果看到了等于没有看到,等等。这都是要不得和很可怕的。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看桅杆得有高的站位。政治站位要高,任

何时候必须注意从政治上看问题、想事情,善于把纷繁复杂的事物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用望远镜登高远望,用显微镜见微知著,看问题才有了高度、深度和角度。还应当看到,有的人虽然站位也高,但却是近视眼。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就得跳出来看问题,有一个好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经常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问题,去看待和观察事物,脚力、眼力和脑力同时用,桅杆便会尽收眼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需要更多懂得看和看得懂桅杆的人,在看桅杆中认清前行方向,把握内在规律,更好地赢得主动、抢得先机,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

为官从政十题

(2019年4月22日)

为官从政经常会碰到很多选择题要去做,孰轻孰重、往东还是往西,选择对了则蹄疾步稳、行稳致远,选择偏了、歪了或错了则会走到岔道、斜路上去。以下这十道选择题得细思量、常念叨,作出正确选择。

一是公与私。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曾几何时,在一些人眼里,公与私是模糊的,甚至是混淆和错位的,有的公私不分,有的假公济私、以公谋私和损公肥私,等等,结果在公与私处理把握上滑倒摔跤。公则公,私则私,其间的界限务必真正拎得清、掰得开,占公家便宜、捞公家油水的事不能干、干不得。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韩非子说过: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私心胜者,可以灭公。为官从政就是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有时还得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做到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二是义与利。义与利是从政路上躲不过、绕不开的问题,正所谓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古往今来,人们推崇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以养其生,义以养其心。为官从政,就得铁肩担道义,秉持公平、公正和公道,这既是格局、境界和情怀,也是责任、使命和操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只追求合理、合法、合规的利益,而且不与民争利,只为民挣利,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计利当计天下利,这才是应有的胸怀。

三是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合理与不合理,是每个人都得分得清、辨得明的,都得有正确的立场、态度和选择,来不得半点含糊,也容不得任何和摇摆。现实中,有的人不论对错好坏,总喜欢做老好人,当和事佬,经常和稀泥,对错误的东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不良倾向和歪风邪气妥协退让,不愿、不敢也不善于斗争,这是一种投机;有的人是非不分,甚至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来奉行和推崇,无形中或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为错误的东西背书”“站台;等等。在是与非尤其是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既做明眼人,又做明白人。要做好人但不可以做老好人,那种遇见矛盾绕道走、看到困难躲着走,一味地不说话、说好话、好说话的人不可能有市场。不讲是非的人,迟早

会惹上是非。

四是正与邪。为官从政特别讲究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然而,一些人似乎不这么想、这么看和这么做。有的认为,不搞点歪门邪道、旁门左道的东西,就吃不开、上不来,于是可以不干事,但得会来事;有的主张可以坏到刚刚好,这样可以不吃亏、不受欺负;更有甚者觉得无毒不丈夫,不撒谎干不了大事,不心狠做不了大官。俗话说:自古正邪不两立。有邪气的人,或许会得利于一事、得逞于一时,但终归邪不压正。正,守一而止,意味着守一不犯错、不偏斜,无邪念、无杂念,说话办事有道德标准。正乃阳光大道,当今天下是秉持正知、正念和正行者的天下。

五是苦与乐。人从本能上来讲都希望自己苦少乐多,甚至最好不吃苦、不受累,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梅花香自苦寒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快乐是耕耘出来的。这种奋斗和耕耘就得吃苦受累,就得流汗,有时甚至流血流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唯爱拼,才会赢。特别是,有时吃苦还要能吃亏、受累还要能受气,古人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境界和胸怀,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有副对联写得好: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开一些名利纠结就不苦了,按捺得住内心的欲望才得以快乐。

六是舍与得。人生如棋,有舍才有得,有得便有舍,应当学会先舍后得、有舍有得、能舍能得,倘若一粒棋子都不愿意失去,势必会落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天底下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只得不舍的事情,即便是经商办企业,真正的大商人既能聚财,又能散财,而且有时散财比聚财还来得更重要。同样的道理,为官从政应该熟谙舍与得的辩证法,说白了就是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给予与获得的关系。按理说,为官从政既然是公仆”“勤务员,为人民服务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是图享受、讲特权,就颠倒了主与仆的关系,就是一种异化。当然,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难,也正因为难更值得去做到。鱼和熊掌岂可兼得,世上哪有既要得好处,又要享清福的好事美事。是一种本能,是一种本事,把本能的东西尽量抑制住,把本事的方面多提高一点,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能干大事的人。

七是真与假。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活出真实的样子,这本来是毋庸置疑的事。然而,有的人似乎不这样想也不这样做,这其中有的是主动自觉为

之,有的是被动不自觉为之。比如,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有的对人一套、对己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有的领导在一套,领导不在一套,此时此事一套、彼时彼事一套;等等。有人说,人生如戏,全在演技。大凡假全在于演,全在于装,演得很逼真,装得很像,其共同特点是说假话、办假事、戴假面具。不过,假的就是假的,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演技再好终归都会露馅,就好比戴假发总会被风揭穿。墨子说过: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贫富生死既是试金石,又是磨刀石;既是X光机,又是透析机。它能检验并考验出一个人的真与假。为官从政就得老老实实、真真切切,不来虚的,不搞假的,经得起真假照妖镜的透视。

八是善与恶。人之大德,莫过择善而行,这是最美的底色,也是最好的本色。那么,择什么善,怎么择善?首先,要择善人而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交益友,不交损友,远离不三不四的人,让自己的朋友圈清清爽爽。其次,要择善书而读。既读善书,又善读书,让自己心明眼亮。再次,要择善言而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听得进那些诤言、谏言和谔言,让自己多一份清醒和冷静、理性和自觉。此外,要择善事而为。对人有利、有益的事多多益善,不在于物力之,而在内心幸福愉悦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恶便是坏人坏事,切不可以为恶就为之、纵之,否则,只要沾上了边,日积月累,就没有回头路。

九是进与退。进退留转是为官从政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从身边的人与事来看,往往者得意,退者失意,者惬意,者在意。面对人生的进退留转,各种心态千变万化,各种角色粉墨登场,心浮气躁者有之,急功近利者有之,不择手段者有之,随遇而安者亦有之。这是一个大考场,正确的态度是,面对进,始终保持一颗责任心和进取心,不骄不躁,谦虚谨慎;面对退,始终抱有平常心,泰然处之;面对留,懂得知足和珍惜;面对转,得有一种紧迫和危机。在中求稳,在退中求进;在中守成创新,在中精彩转型、华丽转身。

十是宠与辱。从政路上既有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有风雪交加的时日,有顺境,也有逆境,这是考验人的关口和门槛。是得意之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面对好事上门,心花怒放、洋洋自得是人的一种本能,但能否得意不忘形、得志不变形,不迷失、不膨胀,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

清醒和自觉。春秋郑国大夫正考父几朝元老,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时更应把位置放低一些、身段放软一点、口气放小一点。

是失意之时。面对各种各样的下坡路,或者低谷与瓶颈、挫折与打击,该怎么办?躲在人生的墙角边看破红尘、自怨自艾,只会消沉下去、自暴自弃,变得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既能从成功中走出来,又能在失败中站起来,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为官从政,实际上意味着一种付出、舍弃和奉献,这是从一开始就该有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否则就会时时纠结、处处为难,左右不是、忐忑不安。所以,应当想清楚、弄明白,而且咬紧牙关、狠下心来,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交上合格满意的答卷。

开有内容的短会

(2019年5月20日)

一段时间以来,会议多、长、空等顽症像牛皮癣一样,久治不愈。前不久,中部某市一位扶贫工作组长吐苦水说:光落实一项金融扶贫政策,我们去市里开过一次会后,又去县里开,接着乡镇又开。其实会议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三番五次开同样的会,太耗费精力了。某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抱怨,去年一年下来,自己参加的上级召开的会议上百个,平均下来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开各种各样的会,现在几乎是白天开会、晚上办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会议过多过滥、内容重复、形式大于内容,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开会干什么?开会为什么?这是首先要弄清楚、想明白的问题。邓小平说:

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会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当摆设、开给人看的。这其中,既有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又有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通过开会达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研究问题、提出对策的目的。什么是问题?毛泽东说,矛盾就是问题。开会就是把矛盾端上桌,大家一起会诊,开出药方,然后分头抓药”“治病去。

开有内容的短会,就是开针对实际、解决问题、务实管用的会。会议是一种形式,但不可以搞成形式主义,不可以走过场。会前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做足功课,做好会前准备,把问题一个个梳理出来,如果有解决方案的话,则把方案做细做实。会议有必要则开,无必要则不开,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会议有没有必要,则从实际出发,由问题来决定。现在有的地方和单位不管必要不必要,动不动就开会,而且会议成了传声筒留声机,对上级精神和要求囫囵吞枣、照转照抄,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虚晃一枪、掌声一片。这种只管开了不管开好的会议是自欺欺人。邓小平最反对会多、会长,他出席会议时尽量讲短话,没有话宁可不讲,特别强调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他曾说: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题目,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这应该是开会、讲话的重要遵循。

开有内容的短会,就是开简洁高效、意到即止、干净利落的会。现实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很在乎会议的规模和规格,很讲究会议的套路和模式。比如,主席台上,讲话的没几个,陪会的一大堆;有话说的说了,没话说的也不厌其烦地重复,有的与会者讲话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不管重要与否,也要表一番态,说一大堆诸如多么重要”“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等溢美之词。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针对这种开会也有的党八股现象一针见血地批评道:“‘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党八股式的会,耗时费力、劳民伤财,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开有内容的短会,就是开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说管用的话的会。会议有没有实质性内容,得看与会者是不是愿意并敢于把憋在肚子里的话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不跟你说官话、套话、空话和应付的话。对于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人,要给足够时间,不能像有的人飞机倒汽车,跑了大半天,结果会只开了一会儿,发言只是一支烟的功夫。解决问题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一味地说场面上的客套话,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得鼓励会上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特别是说管用的话,而这得有一个好的氛围来支撑。真心换真话,真意换真情。能够听到真话、了解到真相的会议就是有内容的会。这样的会,即便是长一点,也是一种短。

开会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也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很容易滋生蔓延的土壤。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开可开可不开的会;不说没思考的话,不说没用的话,不说可说可不说的话,如此开会,才是开有内容的短会。

底气从何而来

(2019年5月29日)

最近以来,底气成了中国人意志品质中一抹鲜亮的底色。不惹事,更不怕事;不愿打,但也不惧打;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不过是一道坎儿,没什么大不了;经历了五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这一句句充满底气的铿锵话语起了无数中国人的精气神,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人无底气,生无根据。底气说到底是自信的表现,是一种内生的巨大力量。有底气的人不忧、不惑、不惧,有底气的人有数、有谱、有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底气就是不畏险阻、一往无前的勇气,是大无畏的意志品质。

中国底气不是出来的,而是民心民气撑起来的。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中华民族有个好传统,国家越是有压力、有困难的时候,越是人心聚在一起的时候。1964年,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写了一个关于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上面说到,民气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强心。一个国家有了民气,就能傲视和排除多重困难,不屈服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能为祖国牺牲一次。这动人的话语,正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声。底气靠什么来托底?最重要的是靠民心、民气。当今的中国,民气高涨、民心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民心民气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爆发出冲开绝壁夺隘而出的力量来。

中国底气不是出来的,而是国力国运托起来的。中国是个大国,大国自有大国的气派;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明底蕴就是它的底气;中国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起点风浪算不了什么。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积聚起来的经济韧性强劲有力,回旋空间很大。展望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是中国大踏步向前的底气所在。

中国底气不是下来的,而是制度体制形成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好路子,这条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中国的制度体制可以一声号令、令行禁止,

一方有难、八方出手,可以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这是中国独特制度安排和设计的结果。中国底气正是来自于制度体制、政策机制这一后备厢里的工具多、工具好。

中国的底气不是出来的,而是道义时势赋予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世界潮流是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开放,时代潮流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中国的发展理念、治理思路、政策措施都走在顺应时代潮流的阳光大道上,代表人类发展的未来和方向,符合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诸如深化改革开放、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等,中国就是想让大家都好,也愿意让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这是一种世界情怀,是大格局、大境界和大自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与势、道与义都站在中国这一边,这一点会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彰显。

底气,不是表现在嗓门高、脾气大和口气粗上,更不是表现在狂妄、耍横和傲慢上,而是表现在一种骨气、硬气和勇气上,更是表现在不忧、不惑和不惧的态度和气势上。狭路相逢勇者胜。底气,让中国航船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写有思想的短文

(2019年6月21日)

近日,读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念楼学短》一书,他在自序中写道: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他还身体力行写短文,《念楼学短》一书

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钟老先生的言行,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启迪。

什么是好文章?当然不可一概而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文章具体而论。好文章应该不论长短,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内容至上、思想为王。总的来说,内容决定形式,思想决定内容。但从实际来看,写有思想的短文称得上是一种好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古往今来,不少脍炙人口、经典流传的名篇大多是短小精悍的思想美文。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只用5000余字,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而且据统计,邓小平的著述三、四千字以内的居多,有很多文章只有千字左右。再往前说,一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却不过万把字;而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只不过区区几百个字。

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对于写短文却不以为然,不屑写也不会写。有的一提笔就洋洋洒洒,盘古开天地摆开架式写,嗦拖沓;有的则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信马由缰;还有的表面上乍一看对仗排比写得很有气势,四言八句工工整整,但细一看却思想贫乏、空洞无物。出现这些现象,既有思想认知的问题,又有能力水平的问题,还有态度作风的问题。有的总觉得写短文没水平,长篇大论才显本事;有的则确实没能力驾驭容量小、篇幅有限的短文,一短就说不清,一写就收不住;还有的甚至故意用字数来撑篇幅,把短篇写成中篇、中篇写成长篇,结果要么写成小脚女人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要么写成一个着装华丽却苍白无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贵妇人模样。诸如此类的文章,最终只会如郑板桥所言,被人用以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既没用处,又没好处。

文贵有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没有思想,则不称其为文章。古人说,文以载道”“有物有序。这个就是道理,

就是思想。写文章,说到底就是拼思想。钟叔河说得好:看文亦犹看

人,身材长相毕竟不最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上。文章的思想从何而来?一曰从客观事物中来。毛泽东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地上冒出来、脑里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的沃土里生长出来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二曰从学习思考中来。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如果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思想是用心走心、碰撞交流和千锤百炼出来的,是勤学苦练、思考研究的结晶。

文难在精炼。短文不易写,浓缩的是精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最简练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这是大本事、硬功夫。钟叔河曾感叹说:故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从一定意义上说,长文好写,短文不好写。要写好短文,得从思想方法上入手,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落叶知秋、窥斑见豹,善于归纳、概括、提炼和总结。少一些穿靴戴帽的客套话多一些直指要害、鞭辟入里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多一些求真务实、管用的话自己的话。当年毛泽东反复说,报上的文章不仅宜短些、短些、再短些,而且宜软些、软些、再软些。身段软下来,文章才能软起来,也才能短下来

看得懂是硬道理

(2019年6月24日)

百岁老导演严寄洲有一个嗜好,他每拍完一部电影,会到北京三家电影院看看反应。第一场去首都电影院,那里的观众多数是高级知识分子;第二场去东四大华电影院,看看北京一般市民的反应;第三场去天桥电影院,看看民工的反应。他说,拍电影就是要让人看得懂,甚至山沟沟的老太太都能看得懂。无独有偶。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他88岁的时候,曾写了两首有感其中一首写到: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意思就是文章写出来就是让人读懂的,何必千方百计摆成迷糊人的八阵图呢?应该简明扼要、呈现本色,不要追逐时髦、故作高深。

这两个例子让人既受教育,又受启迪,它揭示了一个很朴素的法则:让人看得懂才是千真万确的硬道理。然而,现实中有些人写文章、搞创作似乎并不是这样想和这样做。有的喜欢用各种所谓的手法、技术编些离奇的东西,搞得东拉西扯、天马行空,虚头巴脑、高深莫测,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的专门造一些生僻的新名词、新概念,使用一大堆相互没有联系的概念

做概念的游戏,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有的习惯用所谓大家口气、大师身份和权威角色说话,一副宏大叙事的派头,让人摸不着边、找不到北;等等。于是乎,曾几何时,一些令人费解费神,特别烧脑而且看不懂的东西招摇过市,有的还昧着良心、罔顾事实,像对待皇帝新衣一样叫好。热衷于搞一些看不懂的东西,其实是缺乏真才实学的一种反映,他们不会也不善于表达得通俗易懂,只好在那里瞎掰扯、净忽悠。然而,说到底还是思想意识上出了问题,太过自以为是、不以为然,觉得他人看不懂,更显自己水平高、学问深和与众不同,是曲高和寡,甚至认为现在人看不懂没关系,自己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留给后人看的,等等。

端正思想态度,才会看得懂。写东西、搞创作能不能让人看懂,从根本上讲,其实已经不是能力水平的问题,而是思想认识、作风态度上的问题。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表达成了表现,甚至成了表演,净在那里自娱自乐;有的人则故作高深,搞得虚头巴脑,以此来掩饰或掩盖自己的短板、不足或无能。思想态度不端正过来,就不会正常说话、正经说事。大道至简,本色做人。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他回答:

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通俗往往易懂,简单往往深刻。只要不装、不端,便能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

心里装着他人,才会看得懂。看得懂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你有没有群众感情和百姓情怀,心里有没有装着他人。有人说,毛泽东的文章特别好读,也特别好懂,就在于他心中装了群众。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经常讲,群众看不懂的文章禁止拿出来,你拿出来一次我就给你顶回去一次,谁写了,我就反对。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说: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什么是人民性?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可感的人民性。经常与群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说话办事、写文章搞创作,看不懂的东西就没有机会跑出来招摇过市、兴风作浪。

多接地气,才会看得懂。大凡看得懂的东西,往往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常常沾满露珠、冒着热气、透着泥土味,能创作出这样作品的人,也都是接地气、有烟火气的。人民作家柳青为了写《创业史》,在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他经常穿着对襟褂子、缅裆裤、圆口布鞋,头顶旧草帽,再把一根长杆旱烟锅插在裤腰后,他还在集市上学农民群众捏码子,用群众熟悉的方式与群众交流,他已经不仅仅像个农民,而实实在在就是个农民。放下身段,回归本真,脱下西装穿便装、换掉皮鞋穿草鞋,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随时都善于简单的、具体的,用群众熟悉和懂的形式来讲话,就能创作出看得懂的作品来。

这好那好,看得懂最好;这标准那标准,看得懂是基本标准;这道理那道理,看得懂是硬道理。舍此,就难以也无法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文荟”系列№10(7篇)徐文秀2019年上半年讲话文章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66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