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团”系列№439(17篇)二十大心得体会素材汇编,含经济金融工作体会(九)

2023-02-21 18:13:51 380

文章导读

“智囊团”系列№439 扫描二维码关注“笔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文名”公众号 2022年11月 ★“笔苑”微信公众号(ID:biyuan9)和。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智囊团系列439

扫描二码关笔苑众号扫描维码文名众号

2022年11月

笔苑微信公众号(ID:biyuan9)文名公众号(ID:wm7272115)是公文写作教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品牌。原如椽巨笔公众号

笔苑扫码关注文名众号

6年来,笔苑坚持从日常文字工作需求出发,自主研发出文友从新手小白迅速成长笔杆子的13大系列资料。加入vip会员,可以一次性获得1600余期汇编,30000余篇文章,8100余万字并持续更新同时,赠送全文搜索软件,通过搜索关键字即可定位相关内容,让您学习借鉴无忧、写作效率倍增。

笔苑vip会员13大系列资料介绍点击下面链接或扫描识别二维码,夸克官方网站,放心查看):https://pan.quark.cn/s/5d307881cd85士

实践充分证明,这把系统性的金钥匙,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文友不会写、

没人带、见效慢,以及文字老手始终无法突破大材料瓶颈的问题,被广大文友誉为良师益友

笔苑还对笔杆子的讲话文章以及相关报道进行了研究、归纳、提炼、总结,原创撰写的笔杆子文字经历、语言风格、写作特点介绍,得到了某自治区委书记、某省委书记以及某正部级笔杆子积极关注、热心指点和充分肯定。

由笔苑原创编辑整理的笔杆子谈写作讲话文章汇编》(一)(实体书,被中央某部研究室原主任作出了这本书集大成,你做了一件好事的高度评价,更掀起了全国人大、中组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县几万位笔杆的抢购热潮

喜士讯

为了便于文友即时、高效、深度地学习交流,笔苑建立19文稿写作交流专业微信群:两办群、人大群、政协群、纪检群、组织群、宣传群、政法群、公安群、统战群、群团群、企业群、教育群、企业金融群、政府经济群、经济开发区群、税务群、乡镇群、卫生医疗群、公务员备考群,不在上述范围内的文友,建议加入两办群各单位负责政务和新闻信息宣传的文友,请加两办群,勿加宣传群。士

群内定期共享各单位和领域主要领导以及笔杆子最新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如:宣传群,共享的是各级宣传部部长及笔杆子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入群请留言说明所在领域,如:人大、宣传等。每人只能加1个群,多申请直接忽略消息。入群联系微信:rcjubi2如已在如椽巨笔交流群中,请勿再重复添加

一、经济金融

施扩大需战略深化供侧结构改革有结合起来1

力推高质发展谱中华民族伟大复电力新篇8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金融动能14

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17

以系统观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1

高水平开放为互利共赢提供新机遇24

为全球经贸发展提供强大动能26

二、政治理论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28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35

高质量法建设保障质量发展40

三、单位部门

踔厉奋发耕细建设高水公共生学院50

以高水平础研推动世科技强建设52

推进污防治攻战,闯环境治新路径55

敢于斗善于斗争58

贯彻科兴国战为加快业强国设贡献湖湘力61

领悟、体贯彻两个确个维护64

化时代育的发走向67

一篇讲话,就可能影响你在领导心中的形象;一篇文章,就可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

笔苑帮帮团,将有偿为广大文友,特别是新手文友提供一对一写作指导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起草文稿、提纲搭建、思维拔高、文章润色,等等。1.阵容强大。帮帮团由笔苑在省市县三级文友中精心挑选、认真甄别而成,并逐一进行了身份确认、文笔考核和成果检验。帮帮团现有成员20人,均有10年以上文字工作经历,均为现任科级以上笔杆子。士

2.领域广泛。帮帮团成员涵盖委办、府办、纪检、组织、宣传、政法、人大、政协、国企等多个领域,能够对各大行业、多个战线的政务文稿进行写作指导,能够高质量完成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经验交流、述职述廉以及党建相关材料。士

扫描上面二维码加好友,有备无患!士用一份信任,换一生成功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刘鹤

(2022年11月4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有效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刻理解这一决策部署的历史逻辑、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迈上新的台阶。

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历史逻辑和时代背景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两者之间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解决供求失衡问题要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把握两者关系,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思路,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其中消费和投资为内需,出口为外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外需急剧收缩,党中央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连续下调基准利率等,稳定了经济增长。2008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出台以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稳定了市场预期,使经济迅速触底反弹。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我国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保持了经济稳定发展。从长期视角看,全球经济再平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演变的逻辑主线。中国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稳定和转型发展,而且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和稳定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不可避免产生产能过剩、债务累积、成本上升等问题,人口、劳

动力、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等影响长期发展的供给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到供给侧。201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通过大力推动“破、立、降”,使供需结构失衡得到矫正,通货紧缩趋向得到遏制,不仅提振了我国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18年,党中央进一步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求更多采取改革办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等深层次关系调整优化。通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调整宏观政策,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收缩。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正在发生广泛深刻调整,能源资源等供应稳定性下降,全球经济原有供需循环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特别是某些国家不顾国际关系准则和经贸规则,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打压企业等方式极限施压,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对全球总供需平衡产生重大冲击。从国内看,近来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领域风险因素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亟待从供需两端发力,既扩大有效需求,又推动生产函数变革调整,塑造新的竞争优势。针对这种新形势,202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的基点牢牢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赋予了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新的历史特点和实践要求。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二、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要求

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战略举措,在推动两者有机结合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重大问题。

(一)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扩大的内需必须是有效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有收入依托的消费、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需求。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不稳时出手,做到适时适度、精准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落后产能和产品,造成社会资源和财富浪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就是要把两者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在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中,释放两者有机结合新的巨大潜力;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形成两者有机结合新的战略方向,推动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良性互动和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发展最终靠供给推动,从长期看是供给创造需求。发展永无止境,供给端质量

提升和结构升级也永无止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现在供给存在卡点、堵点、脆弱点,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就是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着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的供给满足和创造需求。一是在对外依赖度高、短期难以有外部替代来源,可能会出现断供断链的领域,要加快补短板。二是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如优质品牌商品,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等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研发设计、会计审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绿色生态产品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优化供给结构。三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形成经济发展不竭动力。

三)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大供给能力。市场范围决定分工广度和深度。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坚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是要充分用好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宝贵的战略资源,为市场主体营造长期稳定的良好发展预期,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市场自主支出意愿和能力,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

四)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是基本盘,要稳住宏观经济大局,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稳住能源等初级产品供给,为积极进取奠定基础,为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挑战增强底气;“进”是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要在深化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推进结构调整上迈出更大步伐。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供需两端着手深化改革。一方面,供给结构调整本质上是改革问题,要在优化发展环境、打破垄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发力,破除制约供给端自我调整的体制机制

障碍,保护和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进供给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使建设超大规模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战术上要抓落实干实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一仗接着一仗打。”推动两者有机结合,要求我们长短结合、稳扎稳打,既做好长远战略谋划,又落实落细各项具体部署。

五)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从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运动不息的复杂系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联系、动态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割裂、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需求和供给都是对经济运行过程的理论抽象,是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概念。但现实的经济运行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连续循环过程,经济政策要着眼全局和整体进行设计,实现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发展质量、动力、活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挑战。

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主要任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找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点,系统有力精准施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一)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可稳固和扩大国内循环基本盘,又能撬动和带动国际循环。要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障碍,尤其要重视在极端情况下,实现中等水平可循环。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开放对拓展循环空间的作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继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吸引全球

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和产品,打破外部对我国的围堵打压。要发挥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强、部分产业国际领先的优势,积极参与推动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布局,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统筹好开放与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巩固拓展多双边经贸关系,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二)着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经济运行会有周期波动,但要避免大起大落。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要加强预期管理,提高宏观政策透明度、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努力走在市场曲线前面。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释放现代化建设蕴藏的巨大消费和投资潜力。

(三)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革是一个复杂的市场化探索和试错过程,其韧性得以增强、效能得以提高,必须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为资本设置好“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四)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高低,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针对人口变化中长期新趋势,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针对金融结构性重组迫切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五)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对某些国家对我国脱钩断链企图,要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特别是要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替代接续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是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我们愿与各国一道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六)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必然伴随着城乡区域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国土空间格局的巨大变化,这是释放巨大需求、创造巨大供给的过程。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七)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根源在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错位、循环不畅,防范化解风险是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点。防范化解风险需要标本兼治。要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需求侧管理,抓住主要风险点加大流动性注入和预期管理,处理好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与此同时,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治理能力,优化金融体系功能,改善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达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使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建立在强劲健康的经济基本面之上。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电力新篇章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辛保安

(2022年11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部署。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坚决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电力新篇章。

一、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对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能源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着力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之关键要义。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要目标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一是明确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新定位。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新发展格局筑牢安全底线提供强引擎和新动能,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二是明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新作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强国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和平台载体,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四梁八柱”。三是明确在推进全球治理中的新角色。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下好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先手棋的主动担当,将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实现能源可及、共赢共享。

源高质量发展之根本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以安全为前提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根本性问题,更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系统性问题,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一方面,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能需求为前提,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确保“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提升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多维度、跨系统、高不确定性能源安全潜在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潜在重大因素的前瞻性辨识分析、预测预警分析和应急处理能力。

着力谋划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高质量发展之基本路径。能源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导向路径优化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经济—能源—环境”三方关系正在向“新发展格局

—新型电力系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步演化,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在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中,在供给侧,清洁能源高质量规划建设和利用消纳,主要以电力的方式完成﹔在消费侧,电力是全面改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安全、经济、绿色、普惠用能服务的最直接载体﹔在配置侧,持续完善特高压及各级电网网架,确保能源电力资源大规模广域优化配置,是助力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关键支撑。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发挥好新型电力系统兼具的基础设施产业和经济新动能作用,建立涉及财税、金融、价格、环保、土地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支撑保障政策供给体系,激励各类型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着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贯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源高质量发展之重要动力。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构建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创新范式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创新方式上,深入分析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关键问题、深

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构建促进能源科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策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破解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在创新内容上,面向未来能源技术与产业的潜在“卡脖子”环节,加强能源电力“双碳”路径与基础性、紧迫性、前瞻性和颠覆性四类重大科技创新的一体化、系统性布局研究。在创新主体上,既发挥好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产业链“链长”和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牵引形成现代化、多元化、科学化的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又形成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包容灵活的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二、不断创造能源高质量发展新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大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综合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深入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始终将大电网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统筹源网荷储共同发力,确保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局面,极大促进中国西部、北部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外送,显著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成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新一代仿真中心,仿真规模、仿真分辨率、计算能力均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大电网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等带来的挑战,动态优化电网运行方式,保持全球特大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最长纪录。坚持全网“一盘棋”,不断提升本地支撑电源和跨区输电能力,圆满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保电任务。

牢牢抓住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有利机遇,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发布实施国内企业首个“双碳”行动方案,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大中国西部、北部地区清洁能源外送力度,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大力投资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聚焦工业、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开展节能提效专项行动,引导全社会高效用能、绿色用能、节约用能,全面开展全电景区、全电船舶、公路与铁路电气化等项目。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内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均居全球第一。

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通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积极发展先进输电技术,相继攻克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新能源并网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特高压交流、直流、高海拔、杆塔力学试验基地。深化专利和标准工作,全力服务国际能源电力技术创新,近10年累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拥有国际专利数量,均居国际同行首位。出台加快人才高质量发展意见,创新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和国网首席专家制度,持续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具有国网特色的人才创新高地。发起成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集聚优势科研力量,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专利申请量和累计拥有量连续11年排名央企第一,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电力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始终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做好电力先行官,架起党群连心桥,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近年来,建成青藏联网、川藏联网、藏中联网、阿里联网4条“电力天路”,为稳藏兴藏提供坚强电网保障。全力做好光伏扶贫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优化工作流程、发挥技术优势、创新服务方法。因地制宜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助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人人有电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国家电网公司供电面积、供电人口、并网装机规模、资产规模、售电量等指标位居国际同行首位。

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各方面

我们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六个力量”作用,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以新担当新作为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奋力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供和转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为确保能源安全、把能源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提供有力支撑,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推动优化电源结构。按照“常规电源保供应、新能源调结构”的思路,推进煤电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强电力生产供应能力。坚持就

地平衡、就近平衡为要,跨区平衡互济。完善电网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电网运行控制,持续巩固“三道防线”,防范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增强大电网安全驾驭能力。提升重要通道和关键断面输送能力,持续强化大电网互联互通、互供互备。汇聚电力保供各方合力。坚持“各级政府是主管家,电力企业是主力军,电网企业是排头兵,电力用户是主人翁”工作定位,依托政府主导的保供协调机制,发挥煤电基础保障和兜底作用、各类电源和储能有效支撑作用、负荷侧灵活调节作用、市场优化资源分配作用,推动各方共同发力保障电力平稳有序供应。

扫码关注上面公众号,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士

聚焦推动绿色发展,奋力在推进能源革命上发挥更大作用。坚持“清洁低碳是方向、能源保供是基础、能源安全是关键、能源独立是根本、能源创新是动力、节能提效要助力”的原则要求,努力争当能源革命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助力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聚焦“双碳”目标,优化“十四五”电网规划,建强特高压、超高压主网架,发展现代智慧配电网,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将先进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电气冷热氢互通互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服务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水平消纳。大力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煤电灵活性改造,支持各类储能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树立节能提效是“第一能源”的理念,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提高能效,助力能源消费清洁化、减量化,加强碳排放核算和监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奋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突破。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主力军、创新排头兵作用,抢占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制高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充分用好新型电力系统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跨专业跨学科协同攻关。积极推动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优化公司实验研究体系,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坚持

“四个面向”,聚焦先发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提高投入效能,加大攻关力度。大力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性、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大力推进高端人才引领、电力工匠塑造、青年人才托举“人才培养三大工程”,深入实施学术聘任、津补贴、创新科研支持“人才激励三项制度”,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奋力在提升服务质效上展现更大作为。秉持“你用电

␎我用心”服务理念,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电力服务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电网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力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

略等重大战略实施,全力提供坚强电力支撑。积极开展援疆援藏工作,提高大电网延伸覆盖水平。服务乡村振兴。围绕推动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乡村电气化工程,强化乡村电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增强对口帮扶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实施“阳光业扩”,进一步深化“三零”“三省”服务,持续拓展“一网通办”,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让党和政府满意,让老百姓满意。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金融动能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22年11月3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目标体系、本质要求和实施路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调节优化资源配置的强大功能。金融系统要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化金融赋能,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金融动能和战略支撑。

一、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创新和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盈利基础和来源,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金融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和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供给体系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适配性。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的调整和优化都应以更好服务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为依据。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畅通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具有资金、信息、风险定价和引导预期的枢纽功能,能够有效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机制。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支持创新和实体经济力度,分散银行部门金融资产风险,稳定宏观杠杆率,促进金融体系结构优化。稳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持续锻造和提升金融体系全球高阶竞争力。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精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与财政、就业、产业、科

技等政策密切配合,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三角良性互动。此外,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最大程度克服信息制约和道德风险,推进差异化个性化资金供给创新、风险管理创新和监管创新。

二、加快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金融支持体系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金融体制机制,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强大金融支持,是金融业面临的重大时代使命,也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代内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厚植负责任金融理念,进一步通畅金融供给“毛细血管”,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提升金融发展包容性,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有效金融供给,能够有效改善收入分配和缩小贫富差距。追求效率是金融的天性,也是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因此,要通过体制机制设计激励金融业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供个性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强化产品、服务、渠道和模式创新,发挥好大银行服务实体“头雁”效应,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金融帮扶工作。

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管好货币总闸门,把握好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加强预调微调的平衡,保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钱袋子。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功能创新,进一步发挥好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精准滴灌”,引导金融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强化资本市场价值投资功能,培育资本市场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为居民财富管理和持续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基础平台。

三、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相关测算显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元级的巨额绿色低碳投资。除政府资金投入部分外,其中绝大部分资金需要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通过金融体系投融资来实现。金融系统要加快

转型、适应绿色低碳发展新要求,完善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对标“双碳”目标要求,适时修订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包括绿色项目评价标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等,做实“绿色”基底,构建完善绿色低碳项目库。持续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减排效应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倾斜。分步建立包含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的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信息采集精度,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信息共享,引导推动责任投资理念(ESG)。

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碳市场建设中的支持作用,有序发展碳配额抵质押融资、碳期货、碳远期、碳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碳价格发现能力和形成效率,强化碳市场在减排和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开展金融支持零碳园区、零碳建筑、碳账户等产品创新,加大基于碳中和目标的债务融资工具和债券融资。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低碳技术交易中心,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投资研发应用。

四、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管金融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持续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专业的金融干部人才队伍,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金融系统干部队伍监管能力,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强法治金融建设和违法违规惩治力度。良好的金融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都是在一定的刚性制度约束下实现的。为适应新时代我国高质量金融体系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法治和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加快构建执法、追偿和刑罚相互衔接支持的立体追责体系,让法治金融真正具备“钢牙利齿”,形成“零容忍”的强大震慑,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增强平台经济的公益属性、提升共享功能,更大发挥创新创业支持作用。

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2022年11月4日)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大大增强,正在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力提振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和自信心。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在制造业综合实力方面,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2012年到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至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系列发展成就,从不同侧面彰显了新时代中国自信自强的前进步伐和精神风貌。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出重大步伐,我国不断

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2012年到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至35128元。2021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今天的中国,许多地方实现县县通高速,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许多大城市之间实现朝发夕回,人民群众日益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在绿色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让中国人对昨天更自豪、对今天更安心、对明天更自信。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稳定乐观。稳定乐观的未来预期,能够有力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我国还拥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稳定的大政方针,能够长期围绕长远奋斗目标接续奋斗,这让我国具有相当高的稳定预期和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有力保障,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持续增长。中国美国商会《2021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61%的受访外资企业将中国作为首选投资目的地。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2022年前7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7.3%,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4%,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构建起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有信心有能力办成许多大事要事。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引领中华民族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哈佛大学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蝉联全球第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坚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就能够有效协调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重大关系,确保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发挥制度优势,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用“中国之制”保障“中国之治”,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我们坚定信心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在党的领导下奋进新征程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是在全国人民努力拼搏、接续奋斗中得来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14亿多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截至2021年底,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在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跃升至第十一位,是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10年间上升20多位。每一位奋斗者的拼搏付出共同成就了不断前进的中国,中国的蓬勃发展为每一位奋斗者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宽广舞台。坚持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奋斗的中国必将更加自信自强,奋斗的中国人民必将更加自信自强。

我们党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正是将走自己的路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只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中国奇迹。

新时代的中国,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海外受访民众对中国整体形象的好感度继续上升,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表现获得更高认可,六成以上海外受访者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马克思说过:“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以系统观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

(2022年11月3日)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凝练、科学概括提出的“六个坚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系统观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认识问题,自觉摒弃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学会在普遍联系中处理具体问题。回望百年征程,我们党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坚持系统观念,自觉从大局看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既着眼全局谋划,也重视局部作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全局视野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把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同自身实际相结合,正确认识大局,坚决服从大局,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以高质高效的工作推动大局持续发展。

着眼发展大势,统筹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高度谋篇布局、推进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立足当前,以系统观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变与不变中精准把握历史方位,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主动顺应未来走势,肩负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不断加强前瞻性思考,牢牢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转型和科技进步的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把历史、现

实、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防范潜在风险、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应对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充分认识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奠定的坚实基础,努力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要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方向,抓好战略谋划,着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增强协同联动,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经济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要坚持宏观和微观、国内和国外、战略和战术紧密结合”。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使发展的各方面相互促进,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不断引向深入。一方面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注重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打好政策“组合拳”,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另一方面以微观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动能快速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经济运行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的协同联动,以宏观统领微观,以微观支持宏观,促进宏观指引和微观指导相统一,稳中求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注重系统联动,努力实现各项战略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协作,在具体实践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效果上相互呼应,进而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强大合力,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强化统筹兼顾,协调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运用系统观念思考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强调看待问题既要全面,坚持系统整体推进,照应系统的方方面面,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坚持在“两点”中把握“重点”,善于辨别

轻重缓急,实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风险挑战将越来越复杂,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将越来越多。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高水平开放为互利共赢提供新机遇

郭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处着墨“对外开放”,明确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一重要表述,再次明确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地位,再次向世人发出清晰信号: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坚如磐石。

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非凡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潜力、动力。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开放,成就了世界机遇。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怀抱,融入全球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相融中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的“稳定因子”和“第一动力”。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从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到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从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到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连续扩大进博会、广交会到积极举办服贸会、消博会高质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拥抱世界的决心与诚意,不断向世界释放发展红利。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与开放,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中国消费”“中国市场”等中国因素不断凸显。14亿人的开放与发展,已经成为维护多元稳定国际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以高水平开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不仅关乎中国自身发展,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发挥内需潜力,积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国将充分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有效率地

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为中国自身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同时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开放大潮,澎湃汹涌。回顾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并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继续同世界分享中国机遇、中国红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开放中育先机,在合作中解难题。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必将让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激活世界经济一池春水。

为全球经贸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郭言

世界进入新一轮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愈发严峻复杂,“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成为举世瞩目的话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繁荣发展不仅关乎14亿多人民,也关乎世界。在国际社会期待的目光中,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擘画未来经济发展蓝图,部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稳定全球经济及经贸关系提供强大动能。

中国繁荣发展的稳定性给了世界稳定预期。作为一个有着全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18%的大国,中国保持发展方向和大政方针的稳定、延续,其本身对世界经济意义就非同小可。纵观当今世界,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矛盾愈演愈烈撕裂社会、英国政局动荡种种乱象带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困顿干扰。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向外界传递明确清晰的信号:十年伟大变革和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光明前景是确定的。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风雨无阻的前行路径、无惧骇浪的行动勇气,不仅点燃中国亿万人民的奋斗激情,而且给期待世界经济向好的人们吃下“定心丸”。

中国经济稳住了,世界经济才有望企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凸显了我们对经济发展“含金量”的追求。1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

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衰退风险加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经济运行稳字当头、稳中向好,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经济增速、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等数据是国际通行的观察经济的关键指标。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3.0%,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事实充分证明,相较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总体平稳、长期向好的态势十分明显,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稳定之锚的地位愈发突出。“中国及其市场已成为金融动荡的避难所和全球经济的巨大希

望。”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发文称。

蓝图已经绘制,使命催人奋进。可以想象,如果14亿多人口的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必将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及经贸关系。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最重要的是以中国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最能把握的就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王晨

(2022年11月3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这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艰辛探索、不懈奋斗,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和程序机制,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时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和实践要求作出系统精辟的阐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纳入“十个明确”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通过学习领会,感到有以下重要特征和核心要义。一是人民立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历史必然。我们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三是制度保障。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四是全程贯通。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五是真实管用。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六是动态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七是系统评价。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的“五个基本观点”的精辟概括,关于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八个能否”的衡量标准,关于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的审视尺度,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做到“六个切实防止”的深刻阐述等,都是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系统总结评价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使我们党对于民主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达到历史新高度,是新时代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民主政治方面的集中体现,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信和底气。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参与实践,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邓小平说过,“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重大成果,是我国人民民主的最新发展,具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显著特征。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能够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新型民主。

从政治过程看,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全链条民主。一是在选举环节,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来掌握并行使权力,包括国家机构选举、村(居)委会选举、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等。二是在协商环节,人民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三是在决策环节,人民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咨询、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使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各级决策层,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四是在管理环节,人民行使宪法赋予的各项权利、承担宪法赋予公民的责任义务,积极主动参加选举、协商、决策、监督等,在各个层级、各个领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五是在监督环节,建立健全各种监督制度,形成了一套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监督体系,人民可以对各级国家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使国家和社会各种公共事务始终在人民全过程监督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从政治体系看,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贯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各维度的全方位民主。在我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

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我国有全国、省级、设区的市级、县级、乡镇级五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选举产生本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领导人员和组成人员。各级国家机关都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组织并贯彻实施国家宪法法律和方针政策,保证国家治理成为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政治实践,保证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成果。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我国已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化协商渠道,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

从政治领域看,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涵盖国家各项事业各项工作的全覆盖民主。毛泽东说过:“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全领域、全过程整体性覆盖和贯通。同时,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全体人民以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向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六部分专门论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对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总体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任务要求和工作重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在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制度机制,保证把党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原则精神、目标任务以及运行程序、规范要求等,落实到人民当家作主各环节,落实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贯彻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要健全民主制度,创新民主实践,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民主与法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我们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保障全体人民和社会成员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基本政治权利,充分激发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使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上实现全覆盖和全贯通。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发展机制更健全、保障更有力、运行更顺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坚持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也是当代中国民主区别于西方民主的显著特征。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

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注重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但决不照抄照搬别国政治制度模式,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多党轮流执政的路子。

四、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021年10月,党中央召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使命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认真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近年来,全国人大先后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对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明确规定,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转化为法律制度规范,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活动遵循和制度保障。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依法陆续展开,全国10亿多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6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组成地方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代表人民的优势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立法、监督、决定等工作中,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各方面意见的渠道和形式不断丰富拓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建立3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辐射带动全国各地设立509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和近5000个设区的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有利于立法工作和人大工作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载体作用,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中央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部署和各项举措落实到人大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中,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上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二是落实宪法法律关于民主的相关制度机制,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保证宪法法律确立的制度、原则、规则得到全面实施,把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用起来,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三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四是切实加强人大监督,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积极回应人民关切。五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监督,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六是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丰富民主实践,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广泛凝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能量。七是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努力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新贡献。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

(2022年11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这是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丰富和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亮点,也是一个重大创新点。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一重大论断,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那么,以什么样的途径、方式、手段实现奋斗目标、完成使命任务呢?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形成的。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成立一百多年来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目的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我们党扭住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

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己的本质要求。这个本质要求有九个方面,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本质要求,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彰显领导优势,起政治保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彰显制度优势,起方向引领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交往的本质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文明形态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就其内涵而言是新的,不是旧的,是基于中国的国情自己走出来、探索出来的,而不是模仿别人、照抄外国、照搬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领导力量+社会制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对外交往+文明形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党的现代化理论系统集成的重大创新,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搞好未来五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未来五年,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

三、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重而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在前进的道路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的是领导力量问题。我们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的是前进方向问题。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的是发展目的问题。我们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强调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我们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强调的是方式手段问题。我们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扫码关注上面公众号,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士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重要论述,充满自信自立自强的理论气度,把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华文明、切合中国实际、独具中国特色,集中体现我们党的宗旨使命,深刻反映社会主义本质,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一定能走得好、走得远,不仅是一条发展中国自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更是一条造福世界各国、书写人类社会发展新篇章的人间正道。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扭住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排除一切干扰,风雨无阻向前行,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高质量法治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依法治国的体会

时建中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本文主要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解决质量的提升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换言之,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与关键。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发展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我国经济必须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递进深化,是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的整合提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形式的经济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是扩大内需和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是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一是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

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就一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阐明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与科技

创新之间关系的认识,为新时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战略指引。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愈发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进一步奠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的技术基础。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作为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科技、人

才、创新三位一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共同发力,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引领高质量发展,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2022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需要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力量。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不仅关系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着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实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我们需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得到合理回报;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原始创新和自主攻关的投入。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须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三、高质量法治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法治予以保障,高质量法治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要以高质量法治引领、规范和保障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是高质量法治的目标和效果。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高质量立法,表现为科学立法,尊重经济、社会、科技和法治进步规律,能够抓住重点、破解难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立法工作的协调和协同,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等急需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抓紧补齐法制建设短板,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立法和改革相衔接相促进,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改革急需、立法条件成熟的,抓紧出台,对立法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依法及时作出授权决定或者改革决定。授权决定或者改革决定涉及的改革举措,实践证明可行的,及时按照程序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的生命在于实施。高质量的立法转化为高质量的法治质效,需要高质量的实施,不仅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而且是执法和司法的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监管。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监管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要坚持依法监管、公正监管、源头监管、精准监管、科学监管,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弥补监管短板,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现代化水平。要精准把握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对象,增强治理的预见性和敏捷度,发现风险早处置、早化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要求,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以往“公正司法”的表述不同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严格公正司法”,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以更高的期待,我们一定要守住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道法治防线。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锚定目标、精准发力、早见成效,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首先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其次要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需要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

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同合作。这就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创新,高水平创新离不开公平竞争。市场垄断和

行政性垄断,都会扭曲竞争机制、破坏竞争秩序,损害创新。只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繁荣创新;只有不断繁荣创新,才能提高竞争的层次和水平;只有提高竞争的层次和水平,才能进一步推动创新繁荣,从而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竞争而无增长,有增长而无创新,均非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我国《反垄断法》在修改时,在该法第一条增加了“鼓励创新”的表述,丰富了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标体系。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就是要为创新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而通过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层次,实现竞争和创新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平竞争环境是营商环境最重要的内核。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要平等适用于所有企业;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强化反垄断,既反对市场垄断,也要打破行政性垄断。预防和制止市场垄断行为,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行政性垄断,可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系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关系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必须担负起服务实体经济大局和推动科技创新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既是社会的期盼又是时代的呼唤,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相

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要抓紧完善,已有法律法规的要严格执法监管。4.坚持法治化原则,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从制度建设着眼,立破并举,完善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让需求更好地引领优化供给,让供给更好地服务扩大需求,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完善促进自

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至少包括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我国具有数据规模和数据应用优势,积极探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取得了积极进展。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应该是“一体两翼”,“一体”是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两翼”分别是与数据相关的安全制度和与数据相关的开发运用制度。无论是数据要素化赋能实体经济或者是数字经济建设,都必须要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已经制定并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奠定了数字中国的安全法治保障。相对数据安全法治建设而言,数据开发运用方面的法律相对滞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提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要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健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要建立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完善数据全流程合规和监管规则体系,建设规范的数据交易市场。要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在数据要素收益分配中的引导调节作用,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要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守住安全底线,明确监管红线,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司法,把必须管住的坚决管到位。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模式,强化分行业监管和跨行业协同监管,压实

企业数据安全责任。概括地讲,建立前述制度的前提条件是明晰的数据权利体系和行为规则体系。这是因为,权利不仅决定了行为的起点,而且决定了行为的边界。数据权属明晰,才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数据行为,有利于进一步维护数据市场秩序以及数据的开发与运用。因此,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以数据权属体系和行为规则体系为核心。数据生成于网络,数据的开发利用离不开网络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以及5G等技术,因此,加快这些数字科技的立法,规范技术的运用,同样迫在眉睫。此外,加快电信法立法进程,发挥电信业基础性作用,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从国际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我们必须加强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有关决定、建议均明确提出加强我国涉外法治工作、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的要求并作出部署。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就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们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能力明显提升。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一方面,要推动制度型对外开放,不断完善涉外经贸及外商投资等领域的国内立法,并与国际通行的经贸和投资规则有机衔接,持续打造全球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继续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积极推动、参与双边及多边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建设性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号召力。在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提升运用贸易救济规则的能力和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要把拓展执法司法合作纳入双边多边关系建设的重要议题,延伸保护我国海外利益的安全链。

踔厉奋发、精耕细作,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强

(2022年11月3日)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公共卫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我国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双重挑战,健康决定因素交织复杂,公共卫生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公共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聚焦“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的目标,稳步、持续、高效推进公共卫生现代化建设。

2022年,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下简称“公卫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18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行列。公卫学院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新时代,迈向了新征程。值此重要节点,我们需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入脑入心,协同推动各项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倾心培养高素质学生,助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公卫学院将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思路、新战略,守正创新,拿出高质量推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举措,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弘扬齐鲁医学传统,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按照“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总体谋划,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卫生学院。

公卫学院必将坚持协同育人,探索实行本硕博一贯制培养体制,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重人文、宽视野”最优秀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应用为导向,优化MPH培养体系,发挥全方位、多领域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培养“精预防、懂医疗、能应急、擅管理”的实战型公共卫生硕士。设立“医学+MPH”双学位项目,提升医学生的公共卫生能力。增列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强化多学科素质和能力,培养能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

公卫学院必将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医防融合和学科交叉,聚焦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突出健康医疗大数据支撑优势,以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慢性病、环境健康、卫生政策等领域为研究重点,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加强原始创新、集智攻关和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服务社会水平,建成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新高地。

公卫学院必将加强质量结构“双优”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研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由战略型科学家为引领,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带头人,中青年骨干为核心,行业导师和国际兼职教授为支撑的理论功底深、教研水平高、国际视野宽、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公卫学院必将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智库建设,增强政策咨询服务能力,成为健康中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发挥健康大数据支撑作用,助力数字健康产业发展。发挥医工交叉技术优势,促进生物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成果转化。主导公共卫生专业标准与指南制定,实现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的技术对接。

公卫学院必将聚焦全球健康关键问题,深化国际合作,成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力量;必将带动帮扶高校公卫学院建设,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西部卫生事业发展方面贡献山大力量和山大方案。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全院师生将团结一心,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精耕细作,为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而奋斗!

强化四个面向争做四个表率以高水平基础研究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侯增谦

(2022年11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报告思想深邃、高瞻远瞩、气势恢宏,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开创性的重大思想、重大论断、重大方略,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协调一体推进,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定信心,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决心。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倍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结合近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情况和个人工作实际,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面向,坚持基础研究两条腿走路,锚定关键科学问题,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今后自然科学基金将继续迈好自由探索“这条腿”,着力推动和实施“从01”的原创探索计划,为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科研人员提供原创沃土,切实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提供新知识新理论,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源头支撑和科技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其背后关键核心科学问题的突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开展深入探索和深化改革,精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准确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改进完善科研组织模式,尝试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和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努力形成两轮驱动基金发展支持基础研究新局面。

二是躬身践行四个表率,立德树人选育良才,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院士做“四个表率”,这是我们科技创新、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要充分发挥前瞻学科发展方向与战略研判的作用,积极引导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科研方向,着力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着力破解科学难题,着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在更多科学前沿领域实现由并行到领跑的跨越。二要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破解重大科技难题上敢为人先、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作出更多重大战略性和原创性贡献。三要严于律己,克己慎独、守心明性,不被利益所蒙蔽,不被物欲所支配;坚决把好学术道德关,发扬学术民主,践行学术规范,积极引导青年科研人员知“红线”、守正道。四要心怀感恩,甘为人梯,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心系人民、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营造宽松成长氛围,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沃土环境,避免人才培养过程中“求全求快”、揠苗助长的倾向。

三是筑牢学科四梁八柱,脚踏实地开展创新研究,着力推动地球科学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对空天科技和地球科学领域科技人员的充分肯定;确保能源安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时代地球科学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地球科学家,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年来,我们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发展战略,建立了“三深一系统(深地-深空

-深海+地球系统)”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资助布局,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通过推进有组织的创新,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大力推动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强化国际合作,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目前已有两项国际大科学计划(DDE-深时数字地球、ONCE-海洋碳负排放)被国家批准立项。

目前,地球科学的挑战与机遇共存,完善知识与转型发展并行。这些机遇与挑战,主要来自国家三大需求。一是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需要提供更为完善的地学认知和成矿成藏理论技术体系。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双碳”战略,需要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提供指导,需要更新的更完善的地球科学知识体系,提供地球科学解决方案。三是深空探测与空天科技,需要通过地球与行星科学发展,了解宜居地球的形成与演变。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总书记嘱托,抓住发展机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着力

开展建制化、有组织的科技攻关和引领性、原创性的地学研究,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新格局构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闯出环境治理新路径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

(2022年11月3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涵,又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

今年以来,山东省东营市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聚焦生态优先、环境质量改善、强基补短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升保护治理水平,摸索出生态环境治理的“东营模式”。

一、聚焦生态优先,贯彻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

东营市围绕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战略引领力,坚持创新示范引领,深化源头污染防治,严格环境准入,严控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环保审批。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坚持以《东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抓手,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黄河三角洲生态屏障。研究制定《2022年度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推进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确保专项工作稳步推进。

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面摸清全市自然资源存量清单,编制生态产品清单和GEP核算技术导则,探索创新“绿色土地”出让机制,启动生态券设计理念、技术保障及交易机制研究等8个机制创新专题研究,梳理典型案例23个。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不动摇,全力抓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推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定印发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工作方案,确定99项重点工程。截至9月底,已完工43项,正在施工50项,正在办理前期手续6项,开工率达到93.91%,累计完成投资28.26亿元。

坚决落实“五个替代”政策要求,严格审查总量来源,今年以来,审批项目总数达103个。作为山东省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城市,东营市以先行先试、奋楫争先的精神,形成了一套“1+3”政策体系,即印发了《东营市排污权

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暂行办法》,完成3个配套文件制定,包括《东营市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东营市排污权有偿使用收入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东营市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实施细则(试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东营市中心支行联合印发了《东营市排污权抵押贷款暂行规定(试行)》,协助金融机构发放了东营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

二、聚焦质量改善,持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东营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化治气、系统化治水、综合化治土、规范化治废,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及时预警预报、分析整治;开展工业企业空气异味治理,强化夏秋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坚持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防控,2021年,臭氧浓度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三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历史性首次达到二级标准。今年1月—9月,全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列全省第五位,同比改善9.1%,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一位。

建立完善“河流—河口—海湾”污染联控联防机制,实施中心城“两河”及内河水系环境综合治理、“两清零一提标”改造,开展入海河流“消劣行动”。今年1月—9月,全市9个国控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其中4个达到优良(Ⅲ类以上)水体,优良比例达到44.4%,优于考核目标22.2个百分点。

严格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建立高风险地块清单,动态更新并公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单。今年以来,共对56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审。2022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

建立危险废物标准化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开展危险废物起底式、拉网式排查整治,101家重点企业建立危险废物隐患排查制度。不断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废物安全处置,专门印发“明白纸”宣传到人,坚决守住疫情最后一道防线。

着力树立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推动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保护工程融合共促、深入推进。黄河流域首家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全省首家海草床生态系统养护观测站在东营市揭牌落户,全面开展多要素、多功能、生态化综合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观测等工作。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创建全球国际湿地城市。坚持以严格的封育保护和自然恢复为重点,建立野大豆、天然柳林、柽柳林保护基地,开展珍稀濒危

鸟类救护、贝类原种场保护恢复,建成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三、聚焦强基补短,建设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

东营市加快推进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智慧环保新格局,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率先出台《东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配合完成《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等立法工作,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创新环境监管手段,构建“1+2+3+N”智慧环境监管模式,建设入海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重点监控企业电量控制智能监测平台、危险废物智慧管理平台、机动车遥感监测平台等12个主要业务信息系统。截至目前,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已创建二十二大类主题数据库,对接整合各类环境监管数据1.2亿多条,为环境执法、环境指标考核、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坚持问题导向,扎实部署开展全市生态环保督察整改“百日会战”行动。围绕水(海洋)、气、土、废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和综合执法行动,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和差异化执法,结合运用VOCs走航监测、远程执法在线系统、无人机飞行监测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形成“科技+监测+执法”“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环境执法模式,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今年,全市已立案261件,处罚2965.6万元,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效震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为东营市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加坚定了东营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下一步,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重点任务落实,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工作思路上,将坚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线任务,努力实现四个“高水平”。一是高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高水平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高水平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四是高水平建设生态环保铁军队伍,加快实现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东营建设贡献新力量。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原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

(2022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三个务必”之一郑重地提到了全党面前,并且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深刻理解这一重大政治要求和重大原则,对于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品格。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驱虎降魔、披荆斩棘、斩关夺隘的历史,就是一部在斗争中开辟新局面、闯出新天地的历史。这一历史既险象环生,又每见峰回路转;既艰苦卓绝,又堪称精彩绝伦,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可以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质,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看家本领和优势。然而,在一段时间里,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斗争一词已经过时了,他们沉浸在一厢情愿的云淡风轻里,对斗争讳莫如深,生怕触动国际国内某些敌对势力的敏感神经。滔滔者如是,令人每生“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之叹。

早在主持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全党同志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向全党发出了敢于斗争的强烈信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多个场合、多次重要讲话中,反复重申并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这一要求,其中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重大的现实考量,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的远见卓识、宏图大略、胆魄勇气。回顾新时代以来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用乱云飞渡、狂涛拍岸来形容毫不为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党内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种种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面对一些触目惊心的消极腐败现象,面对纷至沓来、不期而遇的来自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自然界的重大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领航的舵位,挺立潮头,从容应对,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标定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新纪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

奋斗出来的!”所谓“拼”“干”“奋斗”是斗争的形象化表达,也是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锚定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了更深广、更崭新的时代内涵。放眼寰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应该看到,某些把自身霸凌看作天经地义的国家,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发展看作最大威胁,正卸掉一切面具,阻遏中国发展无所不用其极。因此,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为此,必须强化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一是要敢于斗争。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是不惧怕豺狼虎豹、等闲看惊涛骇浪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二是要善于斗争。斗争不是意气用事,不是李逵式的蛮劲和勇敢,要有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深远的斗争谋略,既要勇于亮剑,必要时敢于“扬眉出鞘”,又要力求见招拆招,“四两拨千斤”。要保持战略定力,不为敌方的战略诱骗所迷惑,不被敌方的战略疑阵所误导,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忘国之大者,“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目标。

从党风廉政建设的角度看,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同样十分重要。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十年反腐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与腐败的较量是一场殊死的斗争,只能进,不能退,只能赢,不能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要打好反腐败斗争组合拳,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营造弊绝风清的良好政治生态。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于军事领域尤为重要。军事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

主权和发展利益的最高斗争手段,军事斗争是人民军队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斗争形式。特别是当前台海依旧风高浪急。国际敌对势力大打“台海牌”以图钳制中国发展,岛内一小撮不自量力的“台独”势力依然猖獗。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我们必须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

全军必须强化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贯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围绕“能打胜仗”的要求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切实提高打赢能力,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谱写出新时代军事斗争的精彩篇章,做到党和人民一旦有令,攻必克、战必胜,不辱使命。

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湖湘力量

湖南省业科学院党委书记

(2022年11月3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举旗定向、兴党强国的政治宣言。报告专节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实施,立意深远、格局宏大、路径清晰,彰显了我们党通过深入实施这三大战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决心和气魄,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根本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意义概括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新时代新征程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更强需求和更大期待,要求我们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深刻理解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时代越是向前,教育的作用就愈发凸显,教育在国与国竞争较量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没有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很难长久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对提升国民整体知识和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教育培养千千万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能稳步推进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理解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纵观近现代史,世界发生的每一次科技变革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科学技术一直都是国之利器,并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变量。无论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建立新优势,都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刻理解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今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党和国家加快建设各类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二、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湖湘力量

我省农业科研院所须深刻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坚毅的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围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谱写农业科技创新篇章,继续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湖湘力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农业科研院所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和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以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

继续围绕粮食安全攻关,做实“藏粮于技”。始终扛牢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加强协同攻关,加快低镉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优化和新品种选育”“耐盐碱水稻的研究与示范”等重大创新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水稻技术新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好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白泥湖科研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生物种业、绿色防控、农产品加工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农业重大关键技术体系,为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以绿色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型有机生物肥、低毒环保型农药以及绿色防控等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以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支撑,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科研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引导原创性科研攻关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建设一批综合类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着眼全产业链进行布局,按照产业需求继续打造专家团组,实施团长负责制,探索不同专业人员组团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兴旺,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模式。

打造一批地方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实行“企业出题、专家解题、合作立项、联合激励”的产学研结合模式,针对全省各市县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大问题,设立院地产业科技服务平台,为我省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比如我院和地方合作的“南县稻虾米产业研究院”“赫山兰溪大米产业研究院”“张家界莓茶产业发展研究院”“保靖黄金茶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已取得良好效果,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全省相关产业发展。应新建一批对地方产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科技服务平台,以科技助推全省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体领悟、一体贯彻两个确立两个维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丹

(2022年11月3日)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两个确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领导核心至关重要。马克思说:“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基于革命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基于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团结带领96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团结带领拥有14亿多人口、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需要一个人民拥护的领袖。这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进而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掌舵者和领路人。“两个确立”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

践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现实和未来需要“两个确立”。“两个确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二、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两个确立”是基于历史的重大判断,经受了历史的检验;“两个确立”是基于时代的重大判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个确立”是基于人民的重大判断,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不折不扣、主动作为,切实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学理基础,切实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思想上是否清晰,取决于理论上是否透彻。理论上是否透彻,取决于它是否基于历史、基于实践、基于事实。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学理支撑;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是一句教条,而是有着丰富的理论根据。“两个确立”为“两个维护”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前提,而“两个确立”本身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政治前提,切实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党的历史决议一旦形成和确立,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因此“两个确立”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规矩。只有自觉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才能形成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什么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首要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重中之重是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如果在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上讲条件、搞变通,那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这样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两个确立”为我们确立了两条核心政治原则:一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二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对“两个维护”

的进一步具体化,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政治方向不明,就会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犯颠覆性错误。因此,我们要把握政治方向,加强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政治保证。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思想先导,切实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两个维护”喊得震天响,而不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不仅不对,而且有害。要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精准发力、破解难题的主动作为,转化为履职尽责、开拓创新的担当奉献,转化为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两个确立”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全体党员干部的根本政治信仰,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思想遵循。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全面把握“两个确立”,做到“得道于心”;要把“两个确立”内化为政治信仰、自觉追求,做到“发明于心”;要在行知合一的基础上把“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统一起来,做到“活化于心”,真正成为行动自觉。

数字化时代教育的发展走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邹红军

(2022年11月4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千秋智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但长久以来,很多人习惯于将教育数字化视为一个实践性甚至是技术性的命题,而搁置了许多前提性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数字化时代,面对人类社会的技术加速度,我们有必要首先对数字化之于教育的价值与可能作出理论上的回应,在思想中把握教育的未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数字化建设,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一、深重的数字化生存

斯蒂格勒赋予技术在人朝向整全的生命历程中的神圣责任,技术之于人的存在性意义从未得到如此彰显。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类的历史即技术的历史,技术不断创造、重构着人类社会,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享受着技术的红利。如今,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量子计算、基因剪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见识了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巨大能动性。但有些吊诡的是,技术似乎已经开始“造反”:大数据和算法不断将“此在”纳入全时空性的记录、计算、标注和区隔的“技术装置”中;数字界面的天幕投映使每个人被深深地凝视、吸附乃至捆绑于无底的“数字黑洞”之中;技术性的反智主义正在大地上游荡,一种“不用头脑,只用眼睛”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先于理解,表态先于判断”的生活态度正在扩散;数字技术加速的存在性焦虑空前膨胀,一种不知从何而来却能强烈感受到的压迫感正在撕裂我们对于生活的信心;诸多高风险的生物技术、智能技术正在将人类带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与此同时,“数字贫困”“数字鸿沟”等问题也再度浮出水面,教育在享受技术福祉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现代技术会将教育带往何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或者说它已经成为一项时代课题。

二、教育的五维转向

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教育正处于某种转向之中,但是这种转向目前并不明朗,也很少为人所把握到。是故,笔者试图在此提出思考数字化社会与教育变

革更为一般性的框架,其涉及这一关系性问题更为一般的前提性、根本性问题,也就是数字化社会中教育的主体、知识、媒介、时间与空间问题。

进入数字化社会,人的存在获得了双重的主体性身份,一方面,正如尼采所说,人必须忠实于“大地”,另一方面,人可以自由地游走在“拟像”空间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游荡”在数字化空间中的主体性“幽灵”。面对这种存在论条件的技术性重构,教育必须回应数字化时代人的存在的多样性对其提出的要求,因为这意味着教育的多样性。现代技术已经深彻影响了今日儿童的生理乃至心理结构,传统儿童观对于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儿童面临失效,必须有所更新。同样,面对技术体系的快速进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指数级的发展,传统教师的职业定位也已受到严重威胁,“智能化时代何以为师”拷问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明白,只有放大“人”本身的优越性,才能在未来的“人

—机”竞争中有所胜出。

人们常说,数字化时代的知识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一问题,就会发现数字化时代“千疮百孔”的知识现状。它一方面意味着随着技术理性对于普遍性知识的瓦解,人们逐渐放弃了关于知识的信任甚至信仰;另一方面,人们所试图构建的新知识方案又不足以应付这个多变的世界。在相信与怀疑之间,知识不再可信、可用、可爱,甚至沦为一种娱乐化的状态。在巨大的资本浪潮的裹挟下,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责任与信念正在下降。面对这样一个知识已经难以给出生存承诺的时代,教育怎么办?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扭转知识的不堪处境及其对教育提出的普遍质疑,我们必须重建知识的整体性,抵制知识的资本化与娱乐化大潮,并且复归具身性的知识生产。

在一个“人人皆媒介”的泛媒介化生存时代,在数字化技术所编织的存在之网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难以进入拟像化生存界面的存在者是会被抛出数字化社会的。想想疫情期间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使用健康码的人,这种存在性被抛的感受就会立刻强烈起来。因应于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对人的发展的时代性素养要求有所回应,也就是将培养数字化素养作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字化素养既意味着足够的操作性知识,也意味着一种充分的规范性框架,是知识与伦理的和合,而数字伦理对于当下及未来而言尤为重要。

数字化社会的时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打散、重组,如果我们将前现代社会的时间称为“线性时间”,那么数字化社会的时间则更多地表现为尼采意义

上的“圆性时间”。也就是说,时间在其物理的维度上被事理所取代,我们可以任意地使时间快退或者快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留住时间。这种时间机制对于教育的意义何在呢?它启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教育时间的复杂性,任何一种教育时间都不是一种简单的流逝,而是师生生命的流动与交汇,既负载着教育者进入教育场域中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经验总和的展开,也负载着受教育者已有的生命体验,它们总是创造性地展开。因此,教育必须重视时间的当下性,致力于此在时间的当下性的获致与展开,也就是杜威意义上的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本身,教育应该承诺所有人获得当下的幸福,而不是为了一个遥远的未来放弃当下的各种可能性。

空间因在数字化社会中的面向愈加广泛而迅速地体现在由数字化界面所搭建的虚拟空间的膨胀上。吉登斯笔下的现代性脱域机制在尼葛洛庞蒂喊出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之后被改写了。如果说现代性就是时间消灭空间的话,那么数字化社会则意味着空间对于时间的反扑,空间获得了与时间同样的存在论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将人“带出”了传统教室,带领人们走向了实体与虚拟并存的教育空间,如果时间允许,教育空间从来不是问题。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理念在数字化社会得到全面而深彻的体现。因此,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空间观,重视教育的数字化空间建设,重新确立家庭教育的历史方位,扣好儿童生命的第一颗纽扣,以此朝向一种可能的美好的共在智性生活。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数字化社会中的教育内容正在被重构,也即传统“五育”应该有时代性的刷新。今天的德育,不仅要培养传统美德,也要面向数字伦理;今天的智育,不仅要延续知识教育传统,也要关注超越知识的存在性智慧;今天的体育,不仅要将健康作为目的,也要将健康与美的融合作为身体的丰富性;今天的美育,不仅是传统美学观的现代化激活与转化,也是数字美学的技术化实践;今天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具身性劳动的身体打开,也要将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方式。

三、数字化社会的未来与教育

2019年,被誉为创造了英文文坛“奇迹”的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发表了小说《我这样的机器》(MachinesLikeMe)。麦克尤恩笔下的智能机器人“亚当”几乎和人类一模一样,它像人一样谈话、写诗、劳动,与人为善、渴望爱情,拥有人类情感与自我意识,在人类先入为主的伦理规制下,“亚当”几乎可以为人类解决所有的知识问题,但却在“小马克”

(儿童)面前毫无信心。就在笔者即将收笔之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石黑一雄所著长篇小说《克拉拉与太阳》(KlaraandtheSun)汉译本问世。石黑一雄在书中呈现了这样一种教育图景:有钱人家的子弟不用上学,他们通过一种克拉拉称之为“矩形板”的设备来接受屏幕里的教师辅导,同学之间通过定期的社交会议产生物理互动。这似乎与笔者关于数字化社会中的未来教育构想不谋而合。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从来不是现实的而是理想的,从《理想国》到《克拉拉与太阳》,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教育现实性中畅想某种关于教育的可能性。尽管所有可能都面临着来不及多想即被数字化社会的“赫拉克利特之流”吞没的风险,但是拥有想象可能性的权利与机会终究是幸福的。这种想象首先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当下社会及其教育的现实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审慎的对于未来社会及其教育可能的辩证思考。进言之,无论数字化社会的教育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主动谋求怎样的时代变革与回应,依然有其变之不变。“立德树人”是教育不变的使命追求,“成人成事”是教育永恒的内在价值。今天的教育研究者,必须在教育的变与不变、人与技术的辩证法中理解过去、认识当下、谋划未来。与此同时,我们应始终对于一切未来可能之前景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因为历史证明,“怀疑是对待明确的当代诊断和自信的未来预测的恰当形式”。

笔苑微信公众号(ID:biyuan9)文名公众号(ID:wm7272115)是公文写作教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品牌。原如椽巨笔公众号

笔苑扫码关注文名众号

6年来,笔苑坚持从日常文字工作需求出发,自主研发出文友从新手小白迅速成长笔杆子的13大系列资料。加入vip会员,可以一次性获得1600余期汇编,30000余篇文章,8100余万字并持续更新同时,赠送全文搜索软件,通过搜索关键字即可定位相关内容,让您学习借鉴无忧、写作效率倍增。

笔苑vip会员13大系列资料介绍点击下面链接或扫描识别二维码,夸克官方网站,放心查看):https://pan.quark.cn/s/5d307881cd85士

实践充分证明,这把系统性的金钥匙,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文友不会写、

没人带、见效慢,以及文字老手始终无法突破大材料瓶颈的问题,被广大文友誉为良师益友

笔苑还对笔杆子的讲话文章以及相关报道进行了研究、归纳、提炼、总结,原创撰写的笔杆子文字经历、语言风格、写作特点介绍,得到了某自治区委书记、某省委书记以及某正部级笔杆子积极关注、热心指点和充分肯定。

由笔苑原创编辑整理的笔杆子谈写作讲话文章汇编》(一)(实体书,被中央某部研究室原主任作出了这本书集大成,你做了一件好事的高度评价,更掀起了全国人大、中组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县几万位笔杆的抢购热潮

喜士讯

为了便于文友即时、高效、深度地学习交流,笔苑建立19文稿写作交流专业微信群:两办群、人大群、政协群、纪检群、组织群、宣传群、政法群、公安群、统战群、群团群、企业群、教育群、企业金融群、政府经济群、经济开发区群、税务群、乡镇群、卫生医疗群、公务员备考群,不在上述范围内的文友,建议加入两办群各单位负责政务和新闻信息宣传的文友,请加两办群,勿加宣传群。士

群内定期共享各单位和领域主要领导以及笔杆子最新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如:宣传群,共享的是各级宣传部部长及笔杆子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入群请留言说明所在领域,如:人大、宣传等。每人只能加1个群,多申请直接忽略消息。入群联系微信:rcjubi2如已在如椽巨笔交流群中,请勿再重复添加

一篇讲话,就可能影响你在领导心中的形象;一篇文章,就可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

笔苑帮帮团,将有偿为广大文友,特别是新手文友提供一对一写作指导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起草文稿、提纲搭建、思维拔高、文章润色,等等。1.阵容强大。帮帮团由笔苑在省市县三级文友中精心挑选、认真甄别而成,并逐一进行了身份确认、文笔考核和成果检验。帮帮团现有成员20人,均有10年以上文字工作经历,均为现任科级以上笔杆子。士

2.领域广泛。帮帮团成员涵盖委办、府办、纪检、组织、宣传、政法、人大、政协、国企等多个领域,能够对各大行业、多个战线的政务文稿进行写作指导,能够高质量完成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经验交流、述职述廉以及党建相关材料。士

3.服务精细。帮帮团始终秉承热心指点、悉心教导、全心帮扶的服务理念,能够集中人力,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有较高质量的文稿。同时,坚持真心服务,良心收费,使文友来的放心,用着舒心,最终达到共识、共进、共赢。

扫描上面二维码加好友,有备无患!士用一份信任,换一生成功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智囊团”系列№439(17篇)二十大心得体会素材汇编,含经济金融工作体会(九)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551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