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团”系列№570(41篇)2023年下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汇报、经验材料、理论文章汇编

2024-01-07 20:26:49 366

文章导读

“智囊团”系列№。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智囊团”系列№570

 

 

 

 

 

 

 

 

来中国产党领意识形工作的势、历与进路1

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13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8

党建引领筑牢边境海关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探赜26

国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探索32

主义意形态逻辑路径36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维向度48

形态的判断依据论新时代意识形工作的实施路径57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71

干部意形态工能力建调查分及优化74

高校意形态工要求加学生思政治教育79

 

 

把党校成党的识形态作坚强84

如何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引导89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论述93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表现、生成机理及破解之策102

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堤坝114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及战略应对120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128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138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向度147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158

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思想论析170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175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研究179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成就与主要经验184

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着力点193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化解路径研究198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建设研究206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强化路径214

新时代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进路222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与思考230

新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路径236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241

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251

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法治化进路257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生成机理、现实困境与纾解之道266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论研究27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要义与时代意义284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294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308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论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311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优势、历程与进路

西北师大学马克思主义

 

党的二十大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1]10,“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43这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意识形态工作整体上呈现出向上向好的态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深度调整,大国竞争与利益博弈的日益加剧,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与斗争依然复杂严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和政治传统,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节点,系统阐释总结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优势、历史脉络和基本经验,无疑对于我们党在新时代继续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不断筑牢“中国之治”的意识形态根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社会群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思想形式或具有行动导向功能的思想观点和话语体系,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功能性价值的发挥,从理论基础、战略地位、党性原则、根本任务等方面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优势与政治传统。

(一)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

坚持理论强党,不断巩固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既包括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哲学批判维度,也包括对资产阶级“拜物教”观念及其“资本逻辑”的经济学批判维度,还包括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的的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维度。它们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整体,并赋予了意识形态的三重内涵,即“虚假的或颠倒的错误观念”

 

“观念的上层建筑”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或思想体系”。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始终强调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保持其辩证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也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还要批判汲取西方学者关于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上,当代西方理论家一直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尽管他们的许多观点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但他们还是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开创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洞察到了一些其他领域或者视角难以觉察的东西。[2]譬如,关于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科学技术、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关系的分析与批判以及意识形态与文学批评等,这些对于我们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二)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

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伟大领袖和导师的思想共识,也是共产党人一个极其重要的优良传统。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170他这里的“意识形式”就是意识形态,已经揭示出意识形态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进一步论述了意识形态革命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他以中世纪为例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4]309-310在他看来,推动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内核的意识形态革命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列宁结合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围绕不同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任务和聚焦新时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创造性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路向,通过舆论宣传、党性教育、思想动员、制度定型等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意识形态根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5]331-33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更是明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

(三)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原则

意识形态工作既要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也是无产阶级政党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和升华。早在《“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段”的前言和结束语》一文中,恩格斯就首次使用“党性”概念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批判“绝对的社会主义”由于自己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6]659后来,列宁明确指出,“谁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站在资产阶级制度方面,谁就不能不倾向于非党性的思想”,“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7]127-128这些观点为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性问题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原则,并对党性原则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1941年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斗争实践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实事求是之意,就叫作没有党性。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还专门为代表题写了“提高党性”的赠词,要求党员同志必须加强党性锻炼,确保党的各项工作不变质、不变色。1983年,邓小平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违反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批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原则问题和重大政治问题上绝不能犯方向性、根本性的错误。他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从党纪党规的角度进一步重点解决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属性以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等问题,另一方面从人民性的角度更加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群众基础、动力之源以及出发点和落脚点等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高度重视。

(四)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虽然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场域、范围和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扣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战略性问题,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22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这是贯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条主线,也是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前进的根本遵循。在这个问题上,

 

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制度化“一元”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性。因为,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尊重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之间并不矛盾,前者强调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什么,后者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并存的状态。讨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与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结合起来,才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可以有效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导向和价值支撑;另一方面,倡导和尊重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可以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一元的指导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有助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避免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教条化。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战斗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历史实践证明,一种有效的政治统治往往既需要制度化的强制性的政治上层建筑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政治条件,又需要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来发挥诠释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功能,使一定意识形态所体现的阶级属性与价值诉求转化为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因此,面向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任务,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为“中国之治”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脉络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每一次历史性变迁与变革性推进,都是对以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及其现实中新问题、新矛盾、新要求理性总结的结果。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百年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始终反映时代特点、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契合实践发展、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内在机理和实践机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初步探索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自觉认识和理性判断的重要时期。早在1899年,在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刊载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中,就有对马克思及其思想的介绍。十月革命的一

 

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可以变革现存社会秩序的、具有行动导向功能的革命话语体系。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紧握“笔杆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断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提供舆论先导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明确指出:“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的领导。任何出版物,无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均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9]5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确保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方针政策在党组织内部能够有效传播。1929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为纠正党内和军队中出现的极端民主化、非组织化等错误倾向,毛泽东首次提出教育党员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0]732这为确立“思想建党”的原则、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到了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直接设立宣传委员会,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特别是1945年党的七大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这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曲折发展

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在思想上破旧立新和在政权上巩固确立的过程,旨在为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思想支撑。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也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掌握了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开始着手为构建国家制度确立理论依据,推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革命型向建设型转变。

1950年,针对党内党员出现的骄傲自满、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作风问题,党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开始了历时半年的整风运动,为在广大新解放地区进行土地改革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我们在经济基础层面,建立起了相对独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上层建筑层面,确立了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多项具体制度。这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政权稳定和建构

 

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旧制度路径依赖的惯性仍然存在,意识形态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比如,1958年至1960年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没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而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出现偏差,致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思想大肆泛滥;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工作思维占据了指导地位,强调用“革命化”的方式来解决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社会矛盾,这极大地模糊了意识形态“一元性”与社会思想“多样性”的关系。这些重大失误从反面进一步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彻底剔除“革命”话语中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素,将“革命”话语中的合理要素吸纳到“建设”话语体系中,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有效性。

(三)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调适推进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来造成的思想混乱,“改革”作为一种新的术语日益凸显出来,逐步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谈到“改革”,强调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12]141,逐渐建构起一套系统的、对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具有诠释和论证功能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比如,在目的上,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它们都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说明我们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虽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意识形态转型并不是断裂式的,其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标准上,明确把“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要素作为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实现了意识形态与“改革”“共同富裕”“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内容的有效契合;在实践上,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63;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调适,进一步凸显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这是绝不允许的。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总是由那个社会的

 

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14]86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以“改革”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总基调,积极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不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在这一演进的过程中,以强调“改革”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逐渐被确立起来。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正处于一个调适转型与变革推进的重要阶段,这为新时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种社交媒体的发展,我国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等等,这致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势。针对这些现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了出来,为“中国之制”转变为“中国之治”奠定了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一时之间“治理”这个发端于西方语境的词语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多中心治理、整体性治理、网络治理和全球治理等各种理论阐释层出不穷。固然,治理理论的兴起与传统国家与社会二元划分认知框架在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上的局限有关,但从现实的政治实践来看,一种有效的政治统治不仅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更要依靠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来促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碎片走向整合,在这一点上治理的功能定位与意识形态的功能性价值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这在客观上使治理理念向意识形态领域延展成为必然。[15]从一般意义上讲,治理意味着国家与社会之间良性合作关系的建立;意味着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有效性,等等。与之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相比,这一时期虽然也强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性,但在解决意识形态问题上更加嵌入了治理的理念。从治理主体来看,意识形态工作在坚持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的同时,更加强调党、政府、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从治理客体来看,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单

 

一的就意识形态来谈意识形态,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从治理环境来看,意识形态工作在空间上更加延伸,既涉及现实空间的思想引领与网络空间的价值整合,还涉及全球空间的话语传播;从治理目标来看,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注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旨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沿着这一轨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代呈现出不断创新发展的趋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经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把握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意识形态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道路,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启示。这些实践经验今天已经成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理论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指导地位不动摇,始终要以“党章化、宪法化”为统领不断通过制度化建设筑牢“中国之治”的意识形态根基。实践已经证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一方面,作为科学的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始终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决定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形象;

而且是因为它创立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是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前进的精神基石。从“核心主题”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的内在统一;从“鲜明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人民性、革命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和理论品质;从“层次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这是新时代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

 

面,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精神旗帜。1957年,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就指出,“在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当然不能让毒草到处泛滥。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弃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5]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使我们的党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形成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反映美好生活诉求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更加宽阔的眼界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二)政治维度: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党的二十大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这必然包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确立和坚决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恩格斯在批判无政府主义错误思潮时曾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需的”。[19]343特别是对于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没有一个成熟的具有权威的领导核心,我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就要犯颠覆性的错误。列宁也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这都是起码的常识”。[20]249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已经充分证明,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于真正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既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又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政治原则。毛泽东曾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21]305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22]6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比党的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要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18]65;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切实增强党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如果没有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领导地位,也就没有意识形态建设的先进性和意识形态认同的人民性,更不可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

(三)文化维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

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既是一种制度化的观念体系,又是以后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根源;反过来,一定的文化传统在阶级社会中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和性质。也就是说,意识形态的文化性与文化的意识形态是相互交融的,意识形态是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文化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和功能的载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和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的政治立场,就强调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3]707-708这种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与传统文化糟粕彻底划清了界限,进一步提炼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融入意识形态工作中,极大地巩固了人们在精神领域的信念根基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8]5,“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8]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和突出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

 

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1]18,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离不开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引,同样,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也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而“行”的关键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四)价值维度: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的一条基本经验。在这里,党性就是指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质特性,它要求我们“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就是坚持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就是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以及倡导“意识形态多元论”“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中立论”的倾向,正是无视意识形态党性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在拥有超大型人口规模的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社会“黏合剂”、道德“风向标”、民意“晴雨表”的功能,就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看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澄清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不断提高党掌控和创新意识形态的能力。

而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还必须体现人民性,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导向。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实质“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内在统一的,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也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价值追求。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党性与人民性对立论”“党性人民性孰优孰劣论”等错误观点,其实质都是人为制造党性与人民性“断裂”的结果,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更是强调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

 

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就永远不会得逞”。[18]66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

安徽师大学张雅楠

(2023年9月7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所以坚决维护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刻不容缓。

一、国家安全观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重要性

国家安全观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网络安全意识、维护社会稳定以及维护国际形象和合作等多个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安全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以更好地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扫码关注政论文公众号,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使高校更加明确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高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其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如果高校网络受到攻击或受到不良信息的滥用,可能会对国家的意识形态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校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障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培养网络安全意识

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地方,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是国家安全观的一部分。通过高校的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培养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使他们成为网络安全的积极参与者。这有助于国家建设更多网络安全的“基石”,为国家网络安全做出贡献。

(三)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社会稳定

高校网络安全问题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高校网络受到攻击,可能会导致学校停课,学生产生恐慌的情绪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这些都可能对国家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国家安全观强调维护国家整体安

 

全和社会稳定,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四)国际形象和合作

国际合作在国家安全观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处理会影响国际形象。破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国家安全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

(一)高校相关教育滞后

通过高校和网络信息查询可知,当前高校对于意识形态安全或者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课程基本都开设在大一、大二时期,且都是以思政课、公共课的形式展开教学。而且这些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少,教学目标相对简单,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因此容易显得单调和乏味。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课程、通过考试和获取学分而学习,而未能达到提升思想认识和个人政治素养的目标。

高校在招聘思政教师方面具有一定挑战,因为思政方面的教师人才相对稀缺,而深入研究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教师更加稀缺。虽然一些教师在国家安全方面有深入研究,但由于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所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校在宣传国家安全知识等方面权责不够清晰,力度不够大,这导致学生们的执行力和行动力不足。除了校园标语外,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活动较少,或者形式较为单一。而在学校内,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对于国家安全方面的知识更是很少涉猎。因此,高校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以及贯彻落实该战略方面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二)网络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当前,高校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网络环境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网络内容,但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网络上存在着一些低俗、虚假、误导性的信息,这可能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损害他们的健康成长。虚假新闻、不良信息的传播,甚至网络欺凌等问题,都给学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威胁。

其次,随意传播谣言和人身攻击行为在网络上也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个体的名誉,还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再者,网络上存在着极端思想和激进观念的传播,这可能影响学生的思想

 

走向,误导他们偏离主流意识形态。高校需要警惕极端主义的滋生,从源头上切断极端思想的温床。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安全问题在高校中日益突出,需要高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以确保校园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非主流思潮不断出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思想和价值观,这些文化思潮的传播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一大挑战。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试图影响我国的青年大学生。

首先,一些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自由、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年轻人容易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性,甚至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其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传播也在高校中存在。一些大学生通过攀比消费、炫耀财富来满足虚荣心,这可能导致金钱至上和物质主义的盛行,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术追求,还可能引诱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最后,一些极端思想和激进观念在网络中的传播可能导致学生偏离主流价值观,对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构成威胁。

综上所述,非主流思潮的传播在高校中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高校采取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范路径

(一)思政课教学和学校氛围培养

高校中,保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中思政课教学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关键因素。思政课的质量取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首先,学校应该配备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次,思政课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课程内容,适度增加授课时间,以确保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不断创新,学校可以举办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使课堂更具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校还可以采用奖惩机制,定期组织公开课听课活动,并

 

建立多元评价的评分机制,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师互相评价以及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来确保教学质量的公平评估。此外,学校应定期举办国家安全教育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增强他们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识,促进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领导和教师共同思考和规划校园活动,包括多样化的文化和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明确学生工作者的任务。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知识竞赛、论文比赛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将这些比赛的成绩纳入学分体系,以鼓励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积极参与活动。另外,可以考虑举办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情境表演,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参与。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在积极、有益的校园氛围中主动学习国家安全知识,并积极参与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中。

(二)加强互联网安全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领域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便利性进行教学。例如,使用“人民日报”和“学习强国”等平台中的新鲜、合适、积极向上的案例作为课程素材。其次,学校应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例如,可以在学校的食堂或休闲区域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等。再次,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即使在虚拟世界,我们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秉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高校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已经成为网络大众的主要力量。学校可以借助那些在网络上有影响力的学生,例如“网络大V”和“网络红人”,让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积极精神力量。

(三)抵御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

高校面临非主流思潮不断涌现的挑战,特别是来自别有用心者的错误意识形态的恶意传播。为了抵御这一威胁,高校应采取多种综合措施。首先,强化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帮助他们辨别和拒绝非主流思潮。其次,提升媒体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以防止他们受虚假信息

 

的影响。同时,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非主流思潮的深入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此外,通过校园宣传、文化活动、媒体推广等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受非主流思潮影响的学生重新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建立非主流思潮举报机制,鼓励师生积极举报可能存在的非主流思潮,共同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这些综合措施将有助于高校有效应对非主流思潮,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捍卫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四、结语

保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对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高校学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承担着重要使命。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为基地,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样才能够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目标。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河北公警察职业学院赵炜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及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主流意识形态是得到统治地位的阶级认可并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国家实现凝心聚力,达成普遍共识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制度得以存续的重要依托。[1]自20世纪冷战结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多样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增强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增加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与挑战,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复杂性不断上升。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具有价值导向、行动导向和群众导向的性质,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

重视意识形态,注重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是高度重视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4]4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意识形态问题,其力度和强度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尤其是明确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4]33,在我们党的历史甚至国际共运史上都是罕见的,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基调、指明了重点。

中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无论从战略格局还是意识形态角度,西方国家都绝不希望看到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顺利实现和平崛起,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是绝对不愿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的,是绝对不愿看到共产党遭中国长期执政的,也是绝对不愿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能天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间,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中国的发展道路的图谋从未停止,这就决定了我们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不可调和的,反意识形态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更为隐蔽,以往的使用多种手段、方式在中国宣扬错误思潮并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当下已不多见,而是通过借用“民主权利”“新闻自由”,在热点问题上制造混乱,以比较隐晦的方式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制造公信力危机,利用一切机会在中国煽动“街头政治”、推行“颜色革命”,倚重网络进行各种破坏活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尖锐。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挑战

当前的这个时代,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科技革命的快速进步,互联网和自媒体深入人们的生活,深刻改变着每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文化基础,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全球化已经是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其中,赢得了和其他国家加强沟通、深入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必须面对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遭遇的挑战。

(一)全球化的挑战

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日益增多,而诸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变暖、极端气候频发等问题,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协作,这种超越国家界限和发展水平差异、意识形态分歧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体现了在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趋同性。

这种一致性的行动,让对于全球化的实质没有深刻认识的人产生了模糊认识,对保有独立性的坚持不足,丧失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警惕性,在意识形态方面强调共有理念而忽视差异和危机,放弃我们自己经过艰辛探索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危机重重。

在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并未因趋同性的展现而削弱或结束,西方国家并未因苏联解体而摒弃冷战思维,而是通过新的形式在不断强化。乌克兰危机的爆发,非一日之功,长期以来,美国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和策动“颜色革命”等方式制造冲突隔阂。2004年乌克兰爆发的“橙色革命”和2014年的“广场革命”,都有美国或明或暗的支持。2013年至2014年乌克兰首都基辅发生骚乱时,美国时任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和时任参议员约翰·麦凯恩现

 

身基辅独立广场,公开支持反对派。

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显示出传统与新生多种意识方式交错的复杂态势。然而,其本质和目标是恒定的,看似错综复杂的较量和论战的主线依然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孰优孰劣,好像混乱无章的交锋和对抗之中的核心依然是两种社会制度谁将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就使得作为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更加激烈化、显性化。[5]

(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在意识形态方面拥有着文化霸权,全球化态势下,我国和西方国家进行的是起点并不公平的直接对弈。

过去几十年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借助在信息、科技、网络、媒体和话语体系中的一系列优势,将自己的价值观念附着在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设备之中,利用一切可乘之机,竭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同时倚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将西方文化批量生产成日常消费品,通行全球,培植认同。

全球化时代,西方多种手段并举,以无孔不入的态势攻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或明或暗、或激烈或隐蔽的争夺,发出并不微弱的声音,和我们争夺意识形态空间,挑战着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三)网络空间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正能量得以更亲民地展示的同时,负能量也泥沙俱下,混淆其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较2020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成为网络大国、拥有海量数据信息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网络能量十分巨大,由此带来的网络治理和引导网络能量正确发展的工作也非常复杂艰巨。

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在自媒体兴起之后,可谓真假共存、良莠不齐,干扰着社会公众的正常判断和思考。在自媒体平台,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非常便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对于信息的筛选和阐释则完全依据个人偏好,信息的客观真实性难以保证。而实时发布的形式充分满足了大众的猎奇

 

心理,在视觉冲击下,很容易造成虚假消息和网络谣言的快速流传。出于猎奇心理,网民对于隐私揭露、案件起底等事件关注程度较高,传播速度极快,这种片面的信息严重干扰了社会公众的正常思考和判断。网络中的谣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对当事人的隐私披露以及掺杂了个人视角的对社会事件不实爆料,极易在网络上引起高度关注,从网上蔓延至网下,在现实中产生“蝴蝶效应”,极易导致社会公众对发生的事件无法进行理性辨别,失去客观公正的判断,甚至顺从网络言论的引导,对热点事件形成误解,造成网络舆论一边倒,影响事件本身的公正处理。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个概念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商议后继续向偏向移动,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6]互联网是网民表达观点和意见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情绪宣泄的出口,为了博取流量,一些不负责任、断章取义的解读因为迎合猎奇心理,很容易将网民“带节奏”,点击量迅速上升,湮没主流媒体声音,甚至背离歪曲事实。这种非理性的表现在过去有很多例证,所谓网络“意见领袖”的偏颇意见一旦被认同,公众盲从如山呼海啸,结果导致网上舆情的快速出现演变,网民一面倒的情绪化宣泄一旦占据上风,真心关注事件真相的网民数量将下降,其声音也会被湮灭甚至遭到攻击,影响事件的公正处理,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上蔓延至网下,引发国内外舆情共振,甚至引发公信力危机。

(四)西方文化霸权的挑战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象征与标志,是国家、民族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概念、民族概念形成和存续的必要性因素。争夺舆论话语权、文化领导权是国家软实力竞争中的重要标志。

文化霸权主义也可称其为文化帝国主义,汉斯·摩根索曾指出:“文化帝国主义谋求以另一种文化取代一种文化,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国土,也不是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以此手段改变两国的强权关系。”

文化霸权主义的实现复杂而漫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在工业化进程中确立的优势地位,凭借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优势,提出“普

 

世文明”的构想,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以文化传播和文化入侵等手段,影响和改变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观念使其符合或顺从本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乃至社会制度,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这种文化渗透和入侵瓦解了苏联,还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其在文化领域的霸权地位,从而在文化领域维护了自身的国家安全,实现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控制,谋取更多国家利益。

以文化渗透、文化传播、文化入侵为主要手段的文化霸权主义,不仅能跨越国与国之间的地域阻隔,而且隐秘性强、成本低、效率高,能够在潜移默化间使他国的人民“自愿”接受西方的思想意识形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会对西方大国在文化领域霸权产生冲击。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了各种途径和手段试图渗透甚至是颠覆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安全乃至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2010年白宫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就曾明确指出,维护美国长久利益的策略之一就是在美国国内以及国际范围内推行“普世价值观”。部分西方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营造中国践踏人权、罔顾民主的专制形象,无视我国在人权保障领域取得的成绩,以此否定中国的价值观念;以“网络自由”、“思想言论自由”为旗号,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进行诋毁和攻击,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宣扬其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假借对外教育交流项目、援助项目等方式,不断从中国的高等院校乃至中小学选拔吸收留学生,通过将西方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制造和散播不符合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为西方“普世价值观”渗透和侵入中国创造舆论环境,误导中国人民群众,使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面临从内部被瓦解的风险。

三、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在于根据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权,提高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

(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历史证明,能不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自上而下一体化的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尤其是总书记、党委(党

 

组)书记、支部书记如何落实工作、是否充分重视至关重要,很多时候甚至是最关键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有着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在“8·19”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8],而且提出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9]等具体要求,明确了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及其责任。对于如何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10]从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等方面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和肩负的重任,同时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如何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推动意识形态领域责任落实到位。

这些文件中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强调了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各级党委、宣传思想部门以及其他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位置和责任,明确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田”,推动了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的形成,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强调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及确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这些规定和措施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进步和创新,体现了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对各主体责任的科学划分,展现了鲜明的科学性和强大的指挥力。

(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能力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对的局面复杂,必须深化认识,提高应对水平,通过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壮大正能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提高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中国在世界百年大变局中的立场、态度、方向,着力在更高更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了解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警惕,在相应领域加强应对和管理,提高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领导和

 

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定期会商研判,在一定范围内对重要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情况通报,管控和处置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对意识形态的重要工作抓好贯彻落实。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注重创新,跟随互联网发展节奏,从理念和形式上与时俱进,润物无声,工作的开展要符合新形势新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寻新一代喜闻乐见的语言范式和传播形式,既对原则问题敢于“亮剑”,又在方法手段上善于“隐形”,不断改进宣传方式,多维度增强正面引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自身特点,文名公众号整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隐蔽性决定了这项工作的久久为功。高校孕育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既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且这种政治性和学术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往往服从于特定社会主体的价值和利益诉求,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又必须遵从其学术性,应逐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做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治性和学术性的辩证统一。这一点在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活动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需要充分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创造不同学术观点自由争鸣的良好学术环境,使真理愈辩愈明,使错误及时更正,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学真理。因此,既不能把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截然分开,也不能把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简单等同,而要坚持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础上的政治和学术的有机统一。还要注意高校科学探索无禁区,理论传播有纪律,在探索并检验真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理论传播。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高校的开放性日益增强,国内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机构和企业,乃至与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成常态。这种高度开放的学术文化交流新格局,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同时通过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有利于我国学习到其他国家先进、优秀的科学文化理念,促进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意识形态工作的扎实推进,必须要解决好话语体系建设和对外传播问题,以贴近现实的中国声音,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强影响力。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相关学科群建设,着力构建主流思想文化建设平台。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势,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围绕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重点研究,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思想文化作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对外思想文化传播和建设,在世界广泛传递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

 


 

党建引领筑牢边境海关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探赜

张加奇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政治安全是首要任务。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和灵魂,指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形态体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能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与有序和谐的安全状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海关作为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承担着维护国门安全包括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职责,尤其是驻守在新疆、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域边境海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区情社情,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海关各级基层党组织是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主阵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是筑牢边境海关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根本保障。

一、以党建为引领,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三道防线”

(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防线

海关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是首要任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定位。机构改革后,海关监管领域进一步拓展,全国海关必须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修养,放眼全局谋一域,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坚定理想信念。“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来自持之以恒的学习,要通过“晨会一课”“书记讲堂”等形式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做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行动特别坚决,切实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防线,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二)坚强支部堡垒,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组织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承担教育、管理、监督党

 

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是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战斗堡垒。海关各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开展“强基提质”工程,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建好、用好关史荣誉室、文化长廊、党建活动室等党建文化阵地,切实开展维护国门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主题党日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党旗在国门一线高高飘扬”,切实铸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组织防线。

(三)坚守使命担当,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防线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部署是海关的政治责任,必须压紧压实、常抓不懈。海关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研究抓好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的第一线,敢抓敢管、敢于发声、敢于亮剑,与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言行作坚决的斗争,确保海关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切实铸牢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防线。

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边境海关面临的“四大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是政治安全[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反华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边境海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

(一)西方反华势力的思想渗透威胁意识形态安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同时还塑造了服务于这种经济秩序的国际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霸权,诋毁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炮制所谓“债务陷阱论”“资源掠夺论”“环境破坏论”,掀起一波又一波“中国威胁论”。新疆、西藏等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境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打着宗教的幌子,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仇恨。国外反华势力反复打出以疆制华这张“牌”,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从未停止借助非法宣传品对边疆地区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二)边境海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自觉仍需加强

当前我国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经济物质化、趋利性的影响,对海关队伍

 

思想稳定产生一定冲击。境外反动势力打着所谓人权、民族、宗教旗号,妄图干涉我国内政,边境海关对境外反动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但是,对于隐蔽性较强的西方价值观和文化渗透的警惕性不够。比如,原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提出“奶头乐”理论[2],意为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电视、短视频和网络游戏等产品充斥人们的文娱生活,令人们沉浸在这些虚假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文化渗透披着“娱乐”的外衣,侵蚀了人们的心智,极少数海关警员政治意识有所淡化、艰苦奋斗精神有所弱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亟需进一步提高。

(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一体化联动平台存在短板

机构改革以来,海关口岸监管的职责不断向多元化趋势发展,海关在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国门安全、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新任务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针对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海关与移民局、银行、公安等相关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各类数据信息资源缺乏整体汇集和跨系统交互联动,对大数据的运用处于分散的检索、比对、监控等初级层次。同时,监管手段还存在技术上的滞后,例如,在进出境物品监管上,旅检通道没有配备针对旅客携带的手机、电脑、存储卡等电子设备的检查装置,现场无法快速甄别其中是否存储有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暴恐音视频等。

(四)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当前网络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创新,也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占有更多渠道资源和话语权优势的意识形态得以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和辐射。境内外敌对势力针对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夸大负面影响,散布对政府的不满言论,煽动蛊惑网络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价值观的渗透和思想上的腐蚀。西方反华势力通过网络散布不实言论,故意引导群众产生不满情绪,以期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近年来,涉及宗教极端、攻击社会主义等反动宣传品查获量不断上升,输入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表现为以互联网数字传输为主、夹藏入境走私为辅,给边境海关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三、发挥“党建+”优势,维护边境海关意识形态安全

 

海关具有政治机关和准军事化纪律部队的“双定位”,必须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深化“政治建关”,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当好“三个表率”,切实维护边境海关意识形态安全。

(一)以“党建+思想引领”,突出党建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准确把握海关工作政治属性,明确把关服务政治要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把“两个维护”作为一切行动的政治原则和行动指南。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提高干部队伍政治觉悟,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进一步加强政治历练,引导干部职工运用科学思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把讲政治的要求切实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强化组织政治功能。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海关各级党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以“头雁效应”带动“雁群活力”。抓好支部建设,研究制定支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措施,以支部“三会一课”为有效载体,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提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质量,经常清扫思想深处的灰尘,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强化综合治理能力。海关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职能的“战术层面”,而要放在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去思考。全国海关要进一步加强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习研究,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在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下,完善海关治理体系,提升海关治理能力。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安全纳入边境海关各级党委重点工作安排,不断推动完善党的意识形态管理体系,持续稳固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一元领导。

(二)以“党建+机制建设”,综合施策构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立体屏障

一是完善设施配套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老旧口岸升级改造,配齐现代化查验设备,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创造有利物质条件。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整合优化管理资源,探索涵盖多领域、多层次、多部门的风险防控平台;采取自动机检、非侵入式查验等手段加强对音视频、散发性宗教印刷品的查验力度;发挥无人机巡察在维护国门安全中的作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响应、呼应、反应”海关运行机制[3]和防控体系。

 

二是完善法治保障机制。机构改革后海关职能增加,新职能的界定需要进一步明确执法依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亦是如此,要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制约海关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对现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废立改”,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重新规划现有海关法律法规布局,厘清职能职责,规范执法流程,为海关维护国门安全,特别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充分的执法依据和执法保障。三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海关与移民局、公安、银行等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控机制,与相关单位联合成立“大党委”,以党建为统领构建一体联动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分层级建立横向协作机制,加强在缉查武器弹药、毒品、反宣品和散发性宗教类印刷品等违禁品的全方位合作。加强国际合作,组织意识形态领域联合防控专项行动,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以“党建+科技建设”,科技赋能织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智慧网络

一是用好智慧通关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智慧风控模型,大力推进5G、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监管层面的应用,实现出入境货物、旅客、运输工具、企业自动化风险评估和精准布控;推进智慧监管,促进各监管领域协同发力,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一次研判、一次布控、一次处置;推进智慧企管,充分利用企管业务运行监控平台、企业精准画像等加强辖区企业监管,以监管体系打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二是打造智慧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意识形态安全智慧信息共享系统,将边境海关内部各类信息、数据、情报,以及公安监控网络、相关单位数据资源接入系统,利用智能化分析模型,进行汇总交互、分析挖掘,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安防数据资源共享。相关单位在职责范围内向系统推送信息、图像等,平台自动比对并发布预警,实现对安全高风险目标的智能感知、智能识别、精准锁定。三是加快智能边境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以科技管理体系、科技装备体系、科技安全体系、科技保障体系等为主要组成的科技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后盾,探索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在加强国际合作中的应用,探索在联合监管、安全认证、案件协查等领域的跨境执法互助。

(四)以“党建+能力建设”,提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能力

一是讲好边关故事。按照海关队伍大学习、大培训安排部署,组织意识形态安全专题培训,学习北京海关等在查缉政治性违禁品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边境海关监管一线工作人员对违禁宣传品的认识,切实提高鉴别处置能力。注

 

重正面宣传,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利用“海关发布”“金钥匙”等微信公众号,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手段,讲好边关故事。通过岗位练兵和技能大比武,发现、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做好人才储备,注重实战演练,不断提高边境海关一线工作人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水平。

二是做好思想工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对海关人员思想动态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队伍思想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处置。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坚持做到“四必谈四必访”,积极引入专业心理咨询,主动解决一线关警员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基层党组织对涉及海关人员切身利益的困难问题,能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解决的要主动做好解释工作,增强海关人员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是建好宣传阵地。我们要以“两个维护”为核心,建立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机制,以支部为单位,从传统阵地和网络阵地两方面出发,旗帜鲜明讲政治,积极开展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各种形式的攻击渗透行为。加强舆情监控,及时发现、研判、处置重大突发敏感舆情,提高意识形态问题的防范力、发现力和处置力,坚决防止“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决不给错误思想和反动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和平台。

 

国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探索

彭志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也是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责任。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基层企业要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笔者结合企业工作实际浅谈路径方法。

一、完善体系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动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主体,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细化责任和任务清单,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统一思想认识。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要把意识形态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通过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增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健全组织体系。要结合企业实际,成立由党组织领导任组长、行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由党委主导谋划、政工部门牵头实施、相关部门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权责明晰、分工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头雁效应”,以此引领和带动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完善工作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制度机制,例如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制度》《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发布审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二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研判机制,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基层单位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掌握和解决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三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企业各级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与党员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问责,以此形成意识形态工作“有错必纠、有责必问,人人履责、人人尽责”的管理态势。

压实工作责任。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要扛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要履行好单位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党组织其他班子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组织并带头抓好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将责任落实到班子成员、各级单位责任人,形成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链条,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严守“主阵地”、种好“责任田”。

二、抓好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建设关乎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各级党组织要时刻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己任,强化政治统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导向,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坚持政治统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更是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前提。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企业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把牢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能力,扛起政治责任,涵养政治生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坚定理想信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员工思想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面对企业深化改革对部分员工思想产生冲击的现实情况,特别需要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加强员工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面对是与非、正与邪、公与私、义与利的时候作出正确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加强对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有企业落到实处的前提保证,也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正确

 

导向。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结合企业实际积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员工正视困难、面对挑战,切实增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坚持正向宣传为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市场开拓、党的建设等工作,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大力宣传和推介企业形象,讲好企业品牌故事,营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合理统筹媒体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质量的宣传稿件,搭建起正能量叠加宣传的主阵地。

三、强化监管手段,净化政治生态,切实维护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安全

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要针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舆情监管,净化政治生态,切实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正气清朗的发展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严格宣传阵地管理。要加强对企业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及平台管理,对于企业网站、企业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QQ群等传播媒体,要坚持报备制度,自觉接受单位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与管理。要严格落实信息发布审批制度,按照“发布人-发布部门-保密部门-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多级审批程序,做好信息发布保密审查,严格规范发布内容,把好新闻宣传各道关口。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建设,成立网络舆情监控小组,细化相关工作责任,常态化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和信息收集整理,为企业开展舆情分析、研判和处置提供科学依据。要引导员工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养成文明上网习惯,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明辨是非、理性发声。要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项检查与整治,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强化舆情分析研判。要加强舆情研判,定期或不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梳理,建立风险清单,制定防范措施,逐项排查化解,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不断提高意识形态管控能力。特别是对敏感时间节点、重大舆情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研判,对特定领域或群体重要情况随时进行分析研判,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引导、舆情管控和处置预案。

做好相关舆情处置。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完善舆情应急管控机制,持续优化舆情处理流程,做好相关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在企业出现重大负面舆情或意识形态事件时,妥善处置舆情,防

 

止负面舆情扩大。要充分发挥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协调指导作用,及时处置、疏导不良舆情,提高对危机的处置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企业稳定、企业兴衰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置于战略和全局高度来看,完善体系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坚持正确导向、传播正向能量,强化监管手段、净化政治生态,在巩固中提高、在改进中加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掌好“舵”、正好“帆”。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逻辑与路径

武汉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向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P43)并进行了新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刻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逻辑与途径,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反映和表现,是系统地反映和自觉地服务于一定经济基础的思想体系。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阶级立场、目的并自觉维护其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思想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体系,而党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决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在任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则,整个社会思想就会因为群龙无首而陷于动荡不安状态。但是,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排斥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列宁指出:

“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2](P209)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

 

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指向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谋求解放的思想体系。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是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增强群众精神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解决和回答“为谁服务”的问题,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整个根本方向,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必须明确“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根本推动者,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进行总结和概括,推动理论创新,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再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以“人民共享”为落脚点和归宿,确保人民共享精神文化成果和理论创新成果。在新时代尤其要更多关注人们精神生活,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征

凝聚力,即是内聚力,一般是指把人们聚集到一起的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社会上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整合聚集起来,从而达成社会共识的能力。引领力,即引导和带领的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获得多种社会思潮认同,并引导它们按照指定方向前进的能力。在这二者中,凝聚力是基础,引领力是核心。只有掌握群众,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引领社会发展;只有科学说理,权威发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有说服力,形成全社会的思想基础。[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决定了它具有其他思想体系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因而能够易于为民众所接受;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变化而发展的思想体系。这二者保证了它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和社会

 

实践是变化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与时代、实践同频共振,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题中应有之义

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始于思想领域,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

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既是深刻总结党百年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导向的必然结果,更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各种较量和斗争依然尖锐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更好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把思想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真正把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全面领导落在实处。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重逻辑

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等三重逻辑认识和回答其历史必然性,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一)理论逻辑: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应然要求

 

 

阶级自由化,只有同其他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展开交锋,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占领主阵地。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11](P9)

(二)历史逻辑:意识形态决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兴亡盛衰

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执政根基稳如磐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用先进意识形态、统一的思想凝心聚力。而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丧失其执政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否定、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思想混乱、人心涣散。正反历史经验教训表明,意识形态工作决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兴旺盛衰,新时代绝不能忽视、不能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从1949年到1978年,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革故鼎新阶段。新中国建立后,旧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可能随着旧制度的推翻而立马消亡,而会以各种形式顽固表现出来。所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是通过对封建的、买办的、法斯主义的思想开展批判和斗争,清除各种旧思想的遗毒,纠正社会上思想意识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创办学校,开设马列课程,出版马列经典著作,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经验教训。

从1978年到2012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改革发展阶段。1978年,在真理标

 

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建设中遇到的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原则和系列方针政策,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进展,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新的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回答了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巩固了意识形态阵地。

从2012年至今,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上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挑战,旗帜鲜明地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视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罕见的,这集中体现在:坚持以“两个结合”的方法推动理论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阐明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意义的重大举措,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工作中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有效扭转了一些宣传思想阵地党的领导一度被忽视、弱化、削弱的状况,有效扭转了主流思想主导地位遭侵蚀的状况,有效扭转了对各种错误思想、歪风邪气被动应付、反击不力的情况,有效扭转了互联网上乱象丛生的状况,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表明,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必须摆在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必须推动理论创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筑牢全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动真碰硬,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实现和巩固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和统一。

苏联政权的瓦解就是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始的,经过了一个长期思想演化过

 

程,其中的原因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第一,教条主义盛行,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苏联历史上,列宁始终坚持从俄国实际出发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是在列宁之后,苏联共产党开始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封闭的、僵硬的教条。在理论研究中,严重脱离时代和社会实际,脱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反思,根本不能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在思想宣传上,宣传教育的内容空洞,无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而大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而夸大其腐朽性;宣传方式简单粗暴,照本宣科,缺乏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在指导实践上,僵化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不能根据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推进理论创新,从而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第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新思维”的改革路线,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的错误政策,从而使苏联从长期的“左”一下子跳到右,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长期被禁锢的思想闸门被打开后,过去潜伏下来的各种思潮纷纷出笼,大肆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公开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盘否定斯大林、苏共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一时间,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甚嚣尘上,苏联思想理论界陷入被动挨打境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荡然无存。实践证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然会摧毁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导致共产党最终丧失领导权。

第三,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迷失。列宁时期,苏共高层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领导苏联走向了胜利。但随着苏联逐渐发展成世界强国,苏共高层干部的理想信念开始滑坡和动摇。斯大林之后,苏联领导干部特别是高层领导干部,不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开始滋长消极懈怠情绪和享乐主义,严重脱离群众,逐渐退化变质,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理想信仰的迷失,是导致苏共亡党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第四,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是导致苏联意识形态溃败的外部因素。自苏联建立的那一刻起,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就从未有放松过。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从思想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向苏联人民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向往资本主义。苏联亡党亡国,尽管内因是起根本作用的,但外因的影响不可低估。

苏共丧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旗帜和灵魂,绝不能

 

丢掉,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共产党人要善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时代化,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无论是以教条式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是放弃、否定马克思主义,都只能葬送社会主义。同时,必须注意选拔和培养领导干部,确保党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手里。最后,必须警惕和防止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和平演变战略,积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三)现实逻辑: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力度,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全国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保持向上向好态势。同时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复杂尖锐,争夺人心、争夺阵地斗争也十分激烈。

导地位受到挑战,曾一度出现被弱化、边缘化趋势。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中,不是去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而是“言必称西方”,甘愿当西方理论的“搬运工”,直接移植西方理论,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3](P10)在理论宣传工作中,由于没能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书斋里的学问,不去研究现实问题、回应人民的期待,从而使科学理论失去了吸引力。同时,社会主流价值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滋长蔓延,也会对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消极影响。

 

对中国就有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现在,许多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的思想也都通过互联网生成发酵,冲击着主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事关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都要形成同心圆。”[14](P70)新时代,必须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党的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长期妖魔化中国,肆意制造各种反华言论,恶意攻击中国,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形象,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强调:“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10](P202)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握新闻舆论的关键。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就是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

有的宗旨意识薄弱,贪图享乐、追逐名利,心中无底线;有的对党的政治纪律毫无顾忌,甚至以受到敌对势力追捧为荣;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生问大师,热衷于求神拜佛;有的自愿做“裸官”,将家属送到国外生活,自己则见机“跳船”。从普通群众看,有的不能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认为马克思主义没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有的不能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遇到问题,却借此否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陶醉于“西方化=现代化”的迷思之中。

其主要手法,一是通过推特、微博、脸书、微信等新媒介开展文化渗透,宣传西方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企图搞乱中国人思想;二是利用其文化产品和大

 

众消费品的输出,传播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政治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三是通过学术交流等途径,向中国兜售各种西方学术理论,借此搞乱中国思想界,进而颠覆中国的社会制度,实现其“和平演变”战略。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进程,但是必须明白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西方敌对势力绝对不会放松对中国的渗透和围堵,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任务十分繁重。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绝不能掉以轻心。

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路径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

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就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坚持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民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文名公众号整理,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P9)理论创新决定意识形态的活力,理论武装决定意识形态工作的本领。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党长盛不衰、保持旺盛活力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加强理论武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而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学习贯彻,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加强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力度,不断推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真正学懂、弄通、悟透科学理论的真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P43)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思想舆论越强大,就越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人民为梦想而奋斗的信心也就越坚定。新征程上,要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强化政治责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必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加强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证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继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四史”教育,激发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对任何否定、丑化、歪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要敢于批判和交锋,善于释疑解惑,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坚决守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三)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15](P139)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创新方式方法。“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5](P139)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

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持以正面为主的方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春风化雨,又要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发扬斗争精神。要善于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对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坚持和发展同时也要善于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有效做法。在话语传播方式上,要打通官方和民间舆论场,善于将官方的文件话语、会议话语转化为老百姓易于接受、能引起共鸣的话语,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在工作对象上,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注重广泛性,也要注意因利益分化产生的民众思想的多层次化,考虑不同群体意识形态的需求,加强分层教育引导;[4]在传播手段上,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1](P43)这是贯彻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抓手和基本保证。只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才能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担当,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各项任务,坚守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要增强责任担当,坚决支持正确的思想言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错误言论,敢抓敢管,当“战士”,不当“绅士”。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督促考核的制度体系,完善意识形态责任追责制度,发挥好巡视利剑作用,抓好意识形态专项检查,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效能。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维向度

陕西省会科学院中国马思主义研究所郑嘉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4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为我们深入认识这一问题,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却很少有学者专门论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来源。有的学者只是零星地提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2],而大多数学者只是把凝聚力和引领力作为已知的概念使用,并没有过多地解读和溯源。总之,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来源问题的研究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地位严重不相符的。

一、主体维度: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建设程度往往与意识形态建构者和宣传者的本质有着紧密的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而我国的建设主体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实质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是从心理认知层面更加确认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的,这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制胜法宝。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我国能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整合社会力量,凝聚人民共识,指导人民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历史上讲就是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1949年,经过28年的奋斗,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1978年,党带领人民开

 

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足。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奋勇行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而建立起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信任。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理论上讲就是因为党有着自我革命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我革命精神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革命就是“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3],“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4]。中国共产党需要自我革命,也能够自我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使然,也是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已经深刻说明,我们党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承认错误,并能够迅速、果断地与各种错误划清界限,对任何有损人民利益和党的自身形象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而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新时代,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不少风险挑战。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革命,就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让我们党永远以人民性政党的光辉形象带领人民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从现实上讲就在于党能够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性是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开启了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局面。密切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各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言传,各级党员干部要给人民群众讲党的先进理论,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解决现实问题,突显其强大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引力;要身教,各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真切切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

 

凝聚人们的共识。

二、内容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理论是科学的,是因为来源于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够被人们所认可所认同所接受所学习,变成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理论的彻底性就在于对现实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能够解释人们思想中的困惑;就在于对实践活动具有强大的指引力,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的理论,具备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种突出特点和优势,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并且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检验、贯彻和彰显。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的仁人志士纷纷开始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武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与时俱进,深刻回答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能够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蓬勃生命力的奥秘所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认识这一问题,是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前提。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

 

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回应了人民对于现实问题的困惑和不解,并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无比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特别是其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基础上,凸显其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切实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导向,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的理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普遍赞誉和拥护,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19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当代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制胜法宝,也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形成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深刻剖析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基本内涵、战略目标、判定标准、实现机制和建构路径,“从根本上扭转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曾经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6],使得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凝聚力和引领力确定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标准和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42的首要措施,并从五个方面谋划和部署了未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使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总结和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三、方式维度:表达方式的大众认同

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于“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指意识形态的建构者和宣传者所建构和传播的思想信息能否被大众所接受,进而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让大众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内化于自己的行为习惯,形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的大众认同问题。换言之,就是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能否贴近大众生活,能否被大众较快地接受,能否由简单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深入人心,自觉地、能动地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达到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进而达到内心认同的深层次递进。

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能够被大众所认同,根源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表现为: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人民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选择。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而倡导了各种社会思潮,但都因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历史的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经过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同时也选择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与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同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是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体现了其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能够解决人民困惑、表达人民诉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的意识形态,是在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人民参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和发展的全过程。在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决了人民的现实困惑、表达了人民的诉求,具有强大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引力。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大众认同,需要注重表达方式的人本性,而表达方式

 

的人本性,是表达方式大众认同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注的是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虚拟的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注的是全面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应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其核心是对于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的关怀,使人的自由与人的价值相统一。在表达方式上关注人,不仅要在表达的形式上关注人,而且更应该思考和解决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既要注重对人的价值的设定和引领,也要充分注重人的内在发展和需求,使人的价值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在高扬人的理性价值的同时,注重人的感性需求,特别是要注重人的内在感受和体验,给人以获得感和满足感;在符合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层次和实践层次,既要有外在的力量约束人的行为,也要通过人的内在自觉进行自我约束。

四、载体维度:传播能力的现代化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44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构建现代化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条件是广泛传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提高传播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来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当今世界属于“后真相”时代,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导致人人都是受众,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这种传播角色界限的模糊给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信息茧房效应”和“算法推荐”大行其道带来的各种信息泡沫过载的问题,给人们获取信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渴望具有强大公信力和传播力的主流媒体,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权威信息和观点,以满足人们对于获得真实信息的需要,降低获取真实有用信息的成本。面对这种情形,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注重互联网舆论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生逻辑,即党管媒体的原则,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确定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就要突出人民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rcjubi9整理,人人既是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这就需要我们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参与意识形态传播的全过

 

程,让人民在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传播者、忠诚捍卫者、坚强拥护者。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就要让人民掌握批判的武器,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突出人民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提高人民对于各种社会思潮的甄别能力,构筑起人民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防火墙。确定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就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现代化提升的制度保障。意识形态传播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7]25,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制度保障。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重点在于“导”,要“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要正确处理一元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不是强求大众的统一,而是正确的启发引导;不是表面的随声附和,而是发自内心的深刻认同;不是快餐式的说教,而是长期的润物无声。

五、制度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7]1。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生成逻辑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简言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于我国国家制度优势能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而在这一生成逻辑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其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依托我国的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同属于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艾思奇将社会构造分为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部分,并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又决定更上层的意识形态”[8],社会制度决定意识形态。因此,我国的国家制度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必须依托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下的治理国家的制

 

度体系,其中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一套紧密联系和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必须依托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属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部门,是社会各部门之间共同协作的结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就是国家治理,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是新时代确立意识形态工作地位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重要论述。从“8·19”讲话、“5·17”讲话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到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党的二十大;从理论武装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再到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责任等,无不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生成于国家治理效能。国家治理效能,简言之,就是把我国国家的制度优势显示出来,变成国家治理的效果和能力。关于国家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的逻辑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10]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我国国家制度优越性的本质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增强治理能力和提高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国家治理的效果和能力,实际上就是满足人民需要的效果和能力,目标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人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就生成于我国国家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过程中,或者说国家治理效能决定了凝聚力和引领力。一是应然层面的逻辑,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前提条件。二是实然层面的逻辑,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能够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治理效能,这是我国国家制度优越性的本质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我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治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根本保障。“坚持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7]24,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充分展示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十年来发展成就时,也提到了“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10,足见这一根本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并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用马克思主义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就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根本保障。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判断依据兼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路径

合肥学教育符琳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日益复杂、激烈、隐匿的特点。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党二十大报告中,都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新时代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进行部署。实践要求理论创新先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者们分别从建设的内涵、意义、价值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了学理的支撑和理论的指导。但是,如何判断新时代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问题却鲜有人涉足,换言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判断依据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从凝聚力和引领力的词义入手。凝聚力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向心力,体现新时代意识形态在思想意识上团结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齐心干事业的凝聚作用;引领力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示范力和驱动力,彰显新时代意识形态在实践中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拼搏的推动作用。从词义的内在要求看,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求坚持理论的科学性、价值立场的人民性和理论品格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也可以视为判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标准。一般来讲,明确某项工作的标准既为检验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实施路径。因此,逐一细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判断依据,力求标准客观现实的同时也在阐释如何建设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彰显新时代意识形态思想层面的说服力

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交流碰撞,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通过能否彰显思想层面的说服力判断新时代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从理论上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概念由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德斯图特·德·特拉西提出后,就始终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受到各国政府和政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上升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制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而要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动摇,就需要新时代意识形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是知识与信仰的统一、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使人们摆脱了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束缚,给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义,而是立足实践与时俱进的方法,开创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3]75这个问题,既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学理性,也增加了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旗帜鲜明地驳斥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得到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但是依然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抹黑和歪解。当前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伪装成科学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是一些国内学者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把意识形态排除在外。这两种观点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对立起来,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归于意识形态而剥夺其在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这也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曾在学术和学科体系中遭到不同程度的弱化、淡化和边缘化。这就要求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决地驳斥这两种观点,讲清楚“确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是要确立打破知识和信仰的二元对立的科学信仰的科学价值;就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性把握世界的科学思想体系不仅不可替代,而且具有推进具体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就是要努力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与哲学社会科学的‘非意识形态化’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4]。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

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5]17具体来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6]24。这就要求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还要将其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蓬勃生机,彰显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征。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能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是其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的认知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时代的伟大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重要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观察时代就要立足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迷雾笼罩的历史进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认清时代发展主题,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以敏锐的目光和清晰的思维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新时代意识形态要会用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把握时代是在观察时代基础上的对时代本质和规律的探索解析,是引领时代的现实基础。新时代意识形态要放眼当今世界大变局大变动的国际大势,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的国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剖析新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把握新时代的规律和主题,“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6]47,有效应对意识形态中的风险和挑战,解决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困惑和矛盾,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切。新时代意识形态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引领时代是观察时代和把握时代的要旨所归。新时代意识形态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在传播的广度、深度和厚度,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注度、认同度和维护度上下功夫,增强自身的引领力。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根本遵循,

也是判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依据。这就要求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成体系地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一,要从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倒逼意识形态工作需深化改革,以及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创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等方面讲清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第二,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意识形态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之间的关系。第三,要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容逻辑,包括“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

“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方略等内容。第四,要理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理路,按照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与社会思潮多样并存相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全党动手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第五,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具有宏大的战略视野、深厚的哲学底蕴、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生动的话语表达这些鲜明特色。第六,要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顶层设计,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彰显新时代意识形态现实层面的向心力

面对我国多元价值观念客观存在的事实,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发挥主导功能和广泛践行上大有作为,通过能否彰显现实层面的向心力判断新时代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蕴含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属性。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这里的“主导”是形容词,是指相同事物中某个事物所处的位置和地位,“主导地位”理解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学者界定意识形态概念虽有不同,但是大多数都包含对价值的认知和判断,有着明显的价值指向。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定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但马克思指出:“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

 

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7]因此,马克思更多地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包含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和哲学在内的统治阶级的观念体系,在这体系中,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亦包含三层基本结构:认知——解释层、信仰——价值层、策略——筹措层。认知——解释层面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层面。信仰——价值层面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层面。策略——筹措层面也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结构层面”[8]。这表明,价值观不仅是意识形态对人、事和物的评价尺度,还是意识形态引诱人心的层面,也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攻讦的核心对象。总之,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价值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5]44这是对建设新时代意识形态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功能

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这里的“主导”是动词,“所谓主,指事物的主体部分,或者说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导,是指疏通引导、启发开导、教习传导以及选择、导向的意思”。[9]“主导功能”理解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化价值观引领和整合的功能。

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客观存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功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受到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出现差异化、复杂化和分散化的特点加剧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另外,价值观也不能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我国文化发展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领域中社会主义文化和非社会主义文化并存、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并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网络文化和现实文化并存的特点也会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价值引领和整合作用,

 

人们容易在多元化价值观念中产生价值困惑,迷失自我,甚至掉进精心设计的价值陷阱中。更有甚者是部分团体和个人可能为了一己之私利,做出损害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举动。这时,发挥具有共同价值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就显得尤为必要。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保障功能、价值引领功能、纠偏扶正功能。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表现为政治保障功能、价值引领功能、纠偏扶正功能。国家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社会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结构和道德规范,保证社会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发挥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功能;整合其他价值观念,发挥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功能;还要作为价值评价的尺度对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和抵制,发挥纠偏扶正的功能。个人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准则,还要外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确保个人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让个人在社会上认识到该遵守怎样的价值引领,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行为。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主导功能离不开人们的认同和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仅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突出强调,还为如何践行规划了实践路径。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利用红色资源来宣传好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创业史、奋斗史、牺牲史和建设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属于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要把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加强四史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知

 

史明鉴,观照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历来善于从历史中总结规律,找寻未来的方向。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树立大历史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教育,在学习中找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答案,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来之不易,明确将来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44。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是要用系统观念打造一个纵到底、横到边、多层次、全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是体现“广泛”的要求。广泛性是实效性的基础,实效性是广泛性的结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不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方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各环节和全过程,还要将其落细落实为日常生活中的乡风家风民风,确保其他工作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同心同力,同频共振。

三、坚持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维护好中国形象彰显新时代意识形态面对世界的示范力

面对部分西方国家不时抛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的别有用心,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娴熟运用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的方法,宣传我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在世界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为别国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能否彰显面对世界的示范力判断新时代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应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5]46这不仅是新时代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标准之一。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从三个方面满足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要求。

 

满足运用叙事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背后蕴藏的道理和思想的要求。话语和叙事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表现为用事实阐述道理,用实践证明思想。这就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归纳提炼成系统化的概念、范畴和表述,以及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用事实讲好中国故事及其蕴藏的道理和思想。

满足守正创新的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必须要坚持守正创新,把提炼核心政治话语作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点。一方面,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实质;另一方面,应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照亮新时代复兴之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根本遵循。同时,学术界也要勇于突破已有的研究范式加大对最新成果的研究,提出具有说服力引领力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从厚植学术话语的角度不断开辟新时代意识形态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新境界。

满足融通中外的要求。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客观上要求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也要走向世界,与其他各国沟通交流。这就需要新时代意识形态要构建能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首先得让各国听得懂。高质量的翻译是实现“融通”的重要环节。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对外翻译同样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忠于原著的思想内涵,又要考虑听众的差异性,翻译表达要符合当地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其次要让各国听得进。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把我们“想讲的”和听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多讲中国与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通点和利益共同点。最后好让各国听得信。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用事实讲故事。发生在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身上的深刻变化均是故事的素材,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小而美”的真实故事去打动国外听众,让他们感同身受,自觉认可。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应娴熟运用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的方法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维护好中国形象离不开宣传工作。同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3]312。因此,能否

 

做好宣传工作也是衡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依据之一。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结合将“话筒”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愈加复杂、激烈和隐匿的斗争,要想夺取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以发挥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作用。首先,做好正面宣传。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利用多种载体宣传代表社会主流、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或事物,“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10]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其次,面对错误言论要及时进行舆论斗争。新时代意识形态要直面那些试图歪解、消解、瓦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敢于亮剑,勇于斗争,争取胜利,通过舆论斗争重新夺回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最后,要善于将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两种方法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出合适的方法,打出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组合拳。比如,对一些暂时“越描越黑,越解释越乱”的委屈,我们可以宣传其中的积极因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不明真相的人们宣泄情绪,理性思考,最终找出真相。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运用“立”与“破”的辩证逻辑构建对内和对外宣传的两大舆论格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立”与“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1]新时代意识形态可以将“立破并举”作为构建对内和对外宣传的两大舆论格局的原则。一是对内宣传中坚持主旋律与化解负能量并举。新时代意识形态不仅要底气十足地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确保“立”的坚定;还要旗帜鲜明地对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负能量展开正面交锋,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言行,保证“破”的彻底。二是对外宣传中坚持中国发展道路与破除西方陷阱并举。新时代意识形态要阐释好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合作、开放共赢的发展,不是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揭露西方鼓吹的“修昔底德陷阱”的别有用心,破除西方意识形态设置的陷阱,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应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为多样才要交流,因为交流才会互鉴,因为互鉴才能发展。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不应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障碍和相互对抗的原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兼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应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做好“内外功”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首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扎根中国本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定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尤其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精髓。如果放弃了中华文化立场,那么在世界文明交流中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丢失自己。其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合作,不要对抗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新时代意识形态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到求同存异,扩大合作,互通有无,共谋发展,同舟共济,共克难关,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调世界文明应是多样互动的,而不是单一封闭的,只有在互相尊重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促进各国文明不断创新创造。最后,培育大国国民心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人是文明交流互鉴中最重要的主体和最好的载体,民心相通,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更频繁更牢固。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培育既有坚定的政治和理论立场,又具有开放、包容、平和心理特质的国民心态。这样有助于我国人民在与他国民众进行交流沟通中,既能从容不迫,不卑不亢,又能相互理解,让他国民众从我们身上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促进情感相通,守望相助,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生机。

四、坚持捍卫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彰显新时代意识形态面对未来的生命力

面对网络新媒体给我国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牢牢捍卫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把网络视为自己的主阵地主战场精心经营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并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站稳人民立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通过能否彰显面对未来的生命力判断新时代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要不断完善捍卫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的制

 

制度蕴含着约束性和引导性的功能,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强制性和规范

性的特点,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为的范式和模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工作,需要常态化长效性的制度予以保障。拥有制度,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的建设才能规范化和长效化,拥有制度,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才能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拥有制度,才能锤炼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的队伍。总之,用不断完善的制度牢牢捍卫新时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才能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筑牢意识形态的领导制度。兵无将不动,任何重大的事情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确保不至于沦为一盘散沙,意识形态工作也不例外。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党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当然领导核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捍卫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行各级党委书记“一把手”负责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夯实意识形态各主体责任制,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健全意识形态的防控制度。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且波谲云诡,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构成的要素也随之复杂多变。因此,需要健全意识形态的防控制度,防止发生重大风险事件导致既有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的丧失。新时代意识形态要通过构建线上线下预警制度,建立以宣传部门为主、其他各部门联动的预警机制,加强相关人员对风险研判的能力等方面建立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预警系统,提前甄别意识形态风险源,突出“防”。新时代意识形态还要事先准备好风险处置预案,对突发风险进行控制和化解,有效“控”。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完善意识形态的队伍管理培养制度。意识形态是做人的工作,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从业者,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12]。因此,要完善意识形态队伍的管理培养制度,选拔德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有效捍卫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新时代意识形态首先要建设一支规模庞大的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专职队伍。术业有专攻,强大的专职队伍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条件。要特别重视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

 

学者,把他们培养成为“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13]其次,要健全这支队伍的日常培训制度。通过日常的培训,不仅能提升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还能强化其政治意识,提高作风建设。最后,要坚持党管人才的用人制度。坚持党管人才是选人用人的政治原则,是不可逾越的政治红线,确保培养和选拔出来的人紧紧凝聚在党和国家周围。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应推动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的全面提

随着5G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智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

争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4],还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5]。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将网络视为自己的战略要地精心经营。

新时代意识形态应有效化解智媒体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5G技术给新时代意识形态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表现为智能化带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力式微,视频化带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式微,多维化带来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管控力式微和类型化带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认同度式微”。

[16]这就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认识和掌握新技术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化解带来的风险。在政府层面上,各级政府要积极投身“线上”,发挥意识形态组织主体的作用,并推动智媒体的法治化进程,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确保智媒体不成为法外之地。在社会层面上,要建好网络社会中的“红色意见领袖”队伍,引导网民树立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点,营造向善求真的网络氛围。在技术层面上,应加快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创新语言表达,提高意识形态表达在智媒体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利用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网络输出内容的质量。首先,精心设置网络议题,提高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新时代意识形态需要设置传播正能量的引导性话题,这样不仅有利于统一网络社会的思想认识,不断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主流地位,还能纠正网民的错误认知,不被错误信息带入歧途。其次,及时回应现实问题,提高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当前,网络已成

 

为人们发声的主渠道,现实中的事件在网络中极易被发酵成社会热点问题。新时代意识形态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17]。找到信息敏感点和关键源,引导正确舆论走向,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借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大数据技术凭借精准信息获取和海量数据存储的手段,在搜集信息、筛查信息、分析信息和预测舆情走向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新时代意识形态应将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运用到网络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能力。一方面对智媒体宣传新时代意识形态及时性和全面性进行反馈,包括利用大数据优势统计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是否在网络中得到有效传播、正能量的人和事在网络信息中的比例,以及面对舆情主流媒体回应速度和效果的评价和反馈。这是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源头性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对监管的反动网站、论坛和大V情况的反馈,防止这些反动势力和反动言论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畅通传播扫清障碍。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导向

权力来源于人民,要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评判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从百年发展历史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从“群众路线”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6]23,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性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和实践皈依。因此,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同不同意、觉得好不好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评价依据。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关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备吸引力和凝聚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所代表的利益关系是否得到特定群体的认可。”[18]新时代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从根本上关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底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发展变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不断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关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范畴,将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合理利益转化为党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通过不断满足合理利益,让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意识形态产生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构建党和人民群众最大同心圆。

新时代意识形态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重点需求。一是要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美好生活不仅是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民群众众多需求的综合表达。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将这一需求具体体现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中,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彰显合法性和实现的重要性。二是要满足对共同富裕的需求。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指向。新时代意识形态要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到共同富裕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只有通过勤奋的劳动才能实现,不能“躺平等赢”;只有优化分配制度才能实现,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只有精神和物质一样丰富才能实现,认识到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要言之,满足人民群众的重点需求是在日常生活中新时代意识形态得到大众认可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新时代意识形态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河北师大学马克思主义院讲师王青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做好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当今时代,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能把握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过好互联网这一关,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让党的声音始终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一是必须把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作为重中之重。拓展网上理论传播矩阵,培育理论宣传品牌,通过网上课堂、网络宣讲、理论研讨、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推出一批直面热点、深入浅出的理论产品,全方位、多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统筹推进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议题设置。大力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伟大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办好网络主题活动,用好网上展馆、数字展厅等载体,坚持讲故事、讲经验、讲道理相统一,生动展现国家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人们通过身边可感可知的新变化、实实在在的新收获,深刻感悟真理力量、精神力量、实践力量。三是推进网上宣传创新。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用好用活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喜好的平台载体、形式样态、词汇话语,灵活运用直播、短视频、动漫、Vlog等融媒体形式,打造导向鲜明、形式鲜活、贴心有感的网络产品,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传播矩阵,用好声音唱响主旋律,让大流量充盈正能量。深耕青少年网民活跃聚

 

集的网站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确保主旋律在最有活力的领域“不缺席”、在最受欢迎的地方“不落伍”。

二、坚持管得住是硬道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清气朗、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把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为“牛鼻子”工程,坚持系统性谋划、综合性治理、体系化推进,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一是坚持党管互联网,切实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两个所有”要求,把网络内容作为党管媒体的重中之重。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二是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网络平台既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信息内容管理的首要责任主体,在净化网络空间方面责无旁贷。要强化互联网行业自律,充分发挥网站平台的技术、人力优势,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网。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要健全完善网信领域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创新开展网络普法,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四是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坚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持续开展对网信前沿技术发展的跟踪研究和应对储备,着力防范化解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五是充分发挥网民主体作用。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成为正能量的生产者、传播者、引领者,推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暖人心的网络文化作品,共同弘扬正能量、唱响最强音。同时,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深入研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苗头、新动向、新趋势、新特点,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风险防范,坚决清理各类有害信息,及时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观点,严密防范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破坏,切实筑牢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屏障。

三、坚持用得好是真本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推动

 

媒体融合发展,中央政治局以“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重大任务,“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一是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二是坚持移动优先策略,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加强对网络媒体平台资本、资质、资格管理,切实把宣传舆论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互联网这个主战场上,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突围”,真正做到始终坚持“主阵地”意识不放松,同时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三是以新技术促进媒体融合,以强烈的紧迫感抢占技术风口,瞄准新技术新趋势进行重点布局、全局重塑,充分借助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调查分析及优化路径

孔建华

 

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对既有文献的梳理,以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主题进行研究,探讨新时代提高意识形态领导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文献述略

(一)从意识形态工作历史演进来看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自成立以来建设和改革任务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主要经历三段历史演进和发展过程:一是建党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革命与斗争工作阶段,二是新中国建国初到改革开放的改造和建设工作阶段,三是改革开放至今的调整与创新工作阶段[1]。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实质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概括为: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绝对领导,敢于、善于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斗争;突出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地位;夯实意识形态的建设基础;积极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环境[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了过往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教训,在新时代开创了加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领导意识形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3]。而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既存在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的主旋律,也存在着立场不明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思潮[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蓬勃发展、网络化的冲击,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交流日趋增多,多元化价值观念同时并存、相互交织。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如何应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挑战,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引领多样化社会的主流思潮,全方位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刻不容缓[5]。基于此,意识形态领导能力更应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项重要本领。

(二)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来看

 

加强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需要从以下几点切入:“打铁还需自身硬”,进一步巩固党在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实现意识形态领导的固本之基[6];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继续增强党对自身意识形态的建设能力;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提高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管控能力。为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形势,加强建设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为不断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建设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必须始终坚持党委的引导和管理、提高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增强领导干部管理、统筹协调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开展多种再教育形式,使领导干部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和创新能力[7]。

二、调研分析

本次发放2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5份,以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作为集中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上述单位的领导人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调研。其中:党政机关59人,占比27.44%;国企19人,占比8.84%;事业单位33人,占比15.35%;高等学校104人,占比48.37%;男性112人,占比52.56%;女性102人,占比47.44%。

职务:厅级及以上40人,占比18.60%;处级领导74人,占比34.42%;科级领导101人,占比46.98%。学历:大专及以下2人,占比0.93%;大学本科112人,占比52.09%;硕士研究生68人,占比31.63%;博士研究生33人,占比15.35%。年龄:20后0人,占比0%;30后6人,占比2.79%;40后9人,占比4.19%;50后3人,占比1.40%;60后20人,占比9.30%;70后69人,占比32.09%;80后90人,占比41.86%;90后18人,占比8.37%。党龄:1~3年43人,占比20.00%;4~6年24人,占比11.16%;7~9年22人,占比10.23%;10年及以上126人,占比58.60%。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媒介传播及接受方式


扫码关注政论文公众号,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大部分领导干部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学习意识形态,其中新型传播媒介接受程度较传统传播媒介高。为了解领导可接受的意识形态教

 

育方式,通过“您能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是(可多选)”问题,其答案:A、有组织的线下学习教育,B、自主性的线上学习教育,C、传统媒介宣传,D、移动端信息推送,E、学习强国APP,F、其他。回收问卷后课题组发现,选择A答案的有80%,选择B答案的有62.79%,选择C答案的有46.98%,选择D答案的有57.67%,选择E答案的有68.37%,选择F答案的有5.58%。大部分的领导干部都能够接受有组织的线下学习教育的方式,而线上自主学习仅次于有组织的线下学习教育。

(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要从加强理论学习和抓好舆论引导两个方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但却忽视了落实领导干部工作责任。为了解领导干部对于加强维护意识形态的认识,设置了“您认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着力加强哪些方面(选3—5项)”问题,其备选答案有:A、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B、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抓好舆论引导,传播凝聚正能量;D、掌控媒体平台,善于融合发声;E、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F、加强情报、手段、机制、速度等要素的把控;G、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工作责任;H、其他。在回收问卷后,回答集中于答案A至答案E,其中:答案C占总数90.70%,答案A占总数82.79%次于答案C,答案B、答案E、答案F分别占总数69.30%、65.12%、49.30%后于答案C和答案A,而答案G只占到了总数26.51%。有接近于1/4的领导干部认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应着力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工作责任,而理论学习和舆论引导是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能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举措。一方面,领导干部容易忽视自己在意识形态上的领导力,只停留在工作层面上的领导;但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们能够意识到通过主动积极的方式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如: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以代替被动的防范和抵御,如:把控机制、速度等要素,抵御敌对势力渗透。

(三)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方法路径

随着领导职务等级的降低,干部队伍建设、接受统一领导等领导性行为被认为是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有效方法,更加看重领导责任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作用,越是处在基层的领导,越看重网络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双面性影响。课题组基于“职务”这一分组,以“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为问题,以“A、提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B、加强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C、加强干部队伍建设;D、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E、加

 

强新闻舆论工作;F、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监督考核;G、加强对意识形态失责的责任追究;H、其他”为选项。如有关资料所示,科级领导选择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E的占总比75.2%、70.3%、79.2%、76.2%较高职务领导大,尤其是选择答案D、答案E的占比明显高于高职务领导,高出比例接近1/5。领导层级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变化,领导层级越低所面对的群众也越多,意识形态工作重心也就逐级下沉至基层领导,基层领导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意识也就越强。同时,领导职务越低,年龄也相对越低,而网络技术在低年龄段的人群普及度更高,因此基层领导对于网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也相对重视。

(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存在的不足

为了进一步研究要如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问卷中设置了“您认为当前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可多选)”这一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设置了八个选项。答案为“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的占比高达62.3%,其次是认为“宣传文化工作有待提升”,达58.6%,再次为“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有所欠缺”,达52.6%,居于末尾的是“没有建立问责机制”这一选项,占比为22.3%。针对以上数据,我们做出假设,被调查者认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存在哪些不足与其所在单位相关联。为此,我们进行了多重响应集的交叉分析,四种类型单位的被调查者们都认为“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该选项在所有单位中占比均超过50%。在党政机关中,“宣传文化工作有待提升”被认为是主要不足之处;在国企与事业单位中,主要认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不够”;在高等学校中,认为“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占据首位。

三、意识形态领导能力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抓源头:做好领导干部选拔使用

在选任领导干部时,应扩大领导干部考察范围,从高校、国企、甚至互联网优秀企业选拔优秀人才。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强实践性,应着力探索高校宣传思想部门年轻干部到党政机关挂职锻炼机制。可以通过聘任的方式,以工作期间的意识形态工作案例、成效等为选聘条件,从高校、企业等聘任优秀领导人才,设置聘期1~5年,工作年限中期进行考核,合格者进行续约,效果较不理想者安排培训,合格后进行续约,对于不合格者,期满自行解聘,以此不断优化、补充领导干部队伍,不断保持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力和稳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意识。

 

(二)抓机制:助推领导干部能力提升

在领导干部上任前,对其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能力方面进行为期3~6个月的集中培训,开设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能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方法等方面的课程,综合提升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意识和能力。课程从领导水平、领导层级等方面进行逐步提升,提升课程对领导所处的领导环境的适用性。在培训中期进行意识形态工作实战演练,通过成果验收的方式对实践中的成效、不足进行复盘总结,并在培训后期进行交流融合、博采众长。通过课程培训,构建领导干部上任培训机制,形成“理论培训—实战演练—复盘总结—交流讨论”的科学培训体系。应分层级建立一支专业化意识形态工作小组,由本单位领导干部直接领导,负责开展对内对外的意识形态工作。同时由党组织牵头,与单位领导干部齐抓、狠抓单位内党员的思想建设和思想教育,做到不滑坡、不掉队,并以党员个人为辐射中心带动其他人,加快形成齐抓共管、以一带多的新局面。

(三)抓关键:提升领导干部媒体素养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应用和使用人群年龄差异的不显著性,新型媒体的下载量和使用量仍然处于上升趋势,使用人群的年龄正向高年龄和低年龄两端发展。新型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用户获取信息自主性强,时间、空间限制弱等特征,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强化领导干部的新型媒体使用和信息管控能力是必要的。一方面,落实领导干部们对于新型媒体的使用,使其能够常用、熟用;重视新型媒体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落实学习强国APP及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使用、新型媒体相关专栏的浏览、学习。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增加单位内部对红色专栏的订阅和浏览,自身也要在微信工作群积极传播意识形态学习的相关内容并督促群内成员学习、了解,让意识形态的学习在潜移默化的浏览下得到稳固和强化。可以利用新型媒体的普及性、先进性与传统媒体的严谨性、权威性,从静态宣传逐渐走向动静态宣传相结合,提升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趣味性,以更生动的方式吸引关注,促进对意识形态的理解。

 

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靳勇强

 

引言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挑战,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能够在未来成长与发展中,运用正确的思想意识选择正确的行为,在实现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国家更好的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领导权面临的挑战

由于学生与网络的接触时间较长、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在与西方国家传递的不良思潮相接触时,会受到其不良思潮的影响而出现意识动摇的现象,产生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意识,若未能及时教育引导会产生不良行为而阻碍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影响了国家健康与快速的发展。因此,高校应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且要严格把握工作的领导权与主导权,能够不断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意识、避免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进而实现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网络微媒体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挑战

在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各种网络微媒体中可以融入各种信息,并未设立相应的门槛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拦截,导致学生在与网络微媒体接触时,会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产生思想意识动摇的现象。同时,网络微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具有碎片化、广泛性、隐匿性等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很难及时挖掘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加大了意识形态安全管控难度。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的作用

(一)实施双重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意识形态工作针对的是学生思想意识,而思想政治教育也针对的是学生思

 

想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意识形态工作后,可以通过双重教育引导的过程,实现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在显著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快速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导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会将各种正确的思想形态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认知各种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并在面对各种事件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思想与行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会利用各种有利于促进学生接受教育、认同教育观点的方式开展教育,特别是让学生的思维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进而通过学生思考的过程快速理解教育内容并认同教育观点,并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在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同时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

(三)意识形态引导可贯穿于学生学习始终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只存在专门的课程,在我国教育要求下还融入了其他学科教学中,目的是将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不断感染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并健康成长。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意识形态引导能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始终,达到不断作用于学生思想并引导其朝着正确思想方向成长的目的,在高效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四)实现及时教育引导

从上述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贯穿于学生学习始终,并在此过程中会存在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比如教学探讨中学生阐述的观点中存在着思想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并利用各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认同教育观点、改正错误思想的措施,达到有效引导的教育目的,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并作用于自己的行为中,实现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主动意识,努力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这是我们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高校要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教育阵地,提高战斗力。

 

因此,要切实提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机关职能部门—院系—辅导员—学生党员”四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机制,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工作来抓,坚决杜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创建完善的制度,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落实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并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快速实现,需要创建完善的制度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落实,制度的内容应包括:第一,调查研究学生思想动态的具体时间及实施的调查方法。这一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设定调查方法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采取趣味性,或者引入真实案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回答,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获取学生真实的思想意识,进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实现针对性的教育过程,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快速达成。第二,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调查出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后,需要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编制工作中,可由专业教师之间进行思考与探讨,并采取公开课的方式确定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有效性,在确定内容与方法有效性后落实于实际思政教育中。第三,教学反馈。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后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反馈,并将反馈信息记录下来。同时,采取教师之间探讨反馈信息的措施,进而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制定出改善不足的策略并落实于实际教学中。在制度中要将这一要求落实在内,进而达到督促教师进行反馈、改善不足的目的。

(三)以思政队伍建设为重点,高站位提升队伍素质

一支政治素养和学术能力水平高的思政工作队伍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有力保障,首先高校教师要端正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集体备课、名师讲座、授课竞赛等环节。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完善课时计算标准,规范教学检查指标,将教学质量作为职称晋升、业务考核、评选先进等的重要指标。其次,建立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引导和激励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突出政治性、时代性和战斗性,勇于善于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制度优势;多措并举加大对思政工作者的培养力度,以多种形式组织集中备课、示范课观摩、教学比武、专业培训等思政教学科研活动,为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创造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加快培养一支理论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优秀思政队伍。

 

(四)构建信息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最大难题是教师很难及时挖掘出学生接触的不良信息,进而针对不良信息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进行面对。具体措施为:首先,构建“双开互通”式信息平台并进行宣传,可将信息平台的作用传递给学生,进而能够让学生积极运用信息平台,实现师生间互相交流。比如,可引导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利用信息平台采取匿名的方式向教师求助,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建议并为学生保密,在有效解决学生困惑与存在的困难时,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并健康地成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其次,将各种真实案例引入信息平台内引起学生交流、探讨,可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探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并挖掘出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因素,根据掌握的信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使思政教育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最后,创建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在信息平台内可以创建奖励式的活动,并围绕“红色文化”创建活动,让学生去了解“红色文化”并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达到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

(五)发挥学生骨干作用,突出学生主体思想政治教育

与其他学科相同,需要将思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应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需要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发挥出学生骨干的作用,具体措施为:首先,教师要尽可能的了解每位学生,将具有正确思想意识、学习能力较好、性格开朗并具有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挖掘出来。其次,积极与挖掘出来的学生进行交流,从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存在的不良思想、发生的不良事件,根据学生的喜好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将了解到的不良思想与不良事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实现教育方式、教育内容都具有有效性、针对性,达到显著提升教育效果的目的,并进一步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快速达成。最后,引导学生骨干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由教师实施的,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距离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以让学生骨干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让学生间的无话不谈作为挖掘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问题的桥梁,达到有效改善学生思想意识的目的并实现教育目标。

四、总结

 

各大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可用人才的基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进而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快速实现,并推动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与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振奋精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思想自觉、责任自觉和行动自觉,激励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努力把党校建成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智囊团”系列№570(41篇)2023年下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汇报、经验材料、理论文章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393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